人文书讯

幻觉(Hallucinations)
2014/08/21

神经医学作家奥利佛.萨克斯继《火星上的人类学家》、《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睡人》、《脑袋装了二○○○出歌剧的人》、《看得见的盲人》之後的最新力作 你曾经看到不存在的东西吗?

你曾经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听到有人呼唤你的名字吗?

你曾经感觉有人跟在你背後,但是转身却没有看到人?幻觉并非精神病人独有,反而更常与感觉剥夺、中毒、疾病,或是受伤有关。有偏头痛的人,会看见闪亮的光弧,或是彷佛来自小人国的人物。视力日益衰退的人,说来反常,可能会沉浸在幻视的世界里。幻觉,可以只是因着一次发烧,甚至是将醒或快要睡着时,而被激发,让人产生各式各样的幻视,从发光的色块,到细腻美丽的脸庞,到恐怖的食人魔,应有尽有。那些丧亲的人,则可能会受到「已逝者」的安慰探视。在某些情况下,幻觉有可能导致宗教上的显灵,甚至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

人类总是在寻求这种能改变一生的幻觉,而且几千年来,已经利用致幻化合物达到这个目的了。身为1960年代加州地区的年轻医生,萨克斯对於迷幻药所抱持的兴趣,既是属於个人的,也是属於专业上的。这些,加上他早年偏头痛的经验,促使他辈子钻研各式各样的幻觉经验。

 在本书里,萨克斯医生以一贯的优雅、好奇与热情,将他的病人以及他自己意识状态改变的经验,编织成故事,藉以阐明,幻觉向我们透露了哪些与人脑组织和结构有关的事,幻觉又是如何影响每一种文化里的民间故事与艺术,以及为何产生幻觉的潜能存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是人类生存条件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医疗革命
2014/08/21

 高费用、低品质,关於目前的疗护体系,没有人感到满意。病患担心保险的费用与医疗的品质;雇主要面对节节高涨的保费与不满的员工;医生与其他医疗提供者的收入被压缩,专业判断受到藐视,官僚制度与书面作业加重日常工作;健康照护计画老是遭到抨击;药品与医疗设施的供应商推出许多救命的药物与疗法,却因为费用昂贵备受谴责;政府也不高兴,因为预算失去控制。

几十年来的医疗改革已经无法改善情况,反而更加恶化。对於健康照护体系,我们需要新的思考方式。

在本书中,国际知名的策略专家麦可.波特,以及创新领域的专家伊莉莎白.泰丝柏格提出改变的解方。作者认为,目前的医疗照护体系都在错误的层次上彼此竞争(如:健康计画、医疗网络,以及医院),但真正具竞争力之处应是医师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疾病。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大家追逐的是议价能力及转移成本的零和竞争,而非为病人创造价值。

本书勾画出一个突破性的架构,为医疗体系重新定义竞争力,对医院、医生、健康计画、雇主与政策制定者提出具体建议,促使医疗保健迈向正和竞争,让体系中的所有人都能受益。

杜克医学院的八堂课--好医师是这样教出来的
2014/08/21

美国杜克大学奠基於1838年,杜克医学院则是在1935年成立。创办人詹姆士‧杜克先生(Mr. James Buchanan Duke)期待,进入杜克大学的学生必须是热爱学习的人,而招聘来的教师是愿意献身教学工作的学者。本书封面的建筑物:博金斯图书馆(Perkins Library),正象徵杜克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学习热情的优质环境。 1999年起,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每年都会选派三至五位优秀医学生到杜克大学医学院实习,拓宽国内医学生的视野,并带回珍贵的临床经验,受惠的五十位学生也已开枝散叶,遍布台湾各医学领域。

本书就是台湾医学生在杜克医学院的亲身见证实录,分为热情、理解、坚忍、周延、眼界、合作、承诺、希望八堂课,涵盖医院各专科的内容,为所有医师、医学生、以及有志於医学的学子,带来身历其境的感受,拾得从医这份神圣工作的初心。

医疗抉择
作者古柏曼医师以感性的笔与卓越的临床技巧见长,这回与他的妻子哈茨班德医师携手合作,探讨医疗决定的复杂。
2013/08/16

 本书除了作者的序言,一共分为九章,分别探讨各种不同的临床困境。作者在〈前言〉里坦承,我们在医学院教学很少花时间指导医学生与年轻医生了解病人如何做医疗决定,作者引用医学教育泰斗欧斯勒教授(Sir William Osler)的名言,「面对复杂难解的疾病,你该好好聆听病人说的话,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话里面」。作者希望这本书可以促成医生多用心了解病人做决定的心路历程,并且鼓励病人与家属主动与医师沟通,这样才有办法真正帮忙病人找到他们能够接受的理想治疗。

 当健康出了问题,面对种种医疗抉择时,我们常不知如何做决定。不管是考虑吃降血脂药,或是得了癌症必须选择治疗方式,你我都被四面八方涌来的资讯给淹没了--包括医师的建议、各科专家的不同意见、令人困惑的统计数据、互相矛盾的媒体报导,还有亲朋好友的热心推荐、网路上的说法、以及药厂的广告等等,往往令人无所适从。

手术刀下的奇才
现代外科之父霍斯德的传奇生涯
2013/03/20

 本书叙述外科奇才霍斯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医师传奇的一生。

霍斯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全美第一所外科学院,并研究出治疗疝气、乳腺癌、甲状腺肿、动脉瘤、肠道及胆囊疾病的新手术方法。霍斯德更积极提倡无菌手术,独具慧眼设计出薄橡皮手套施行手术;他主张在外科手术中对活组织要手法轻柔,对割断组织要准确地重新缝合;他建立了住院医师制度,严格遵守的工作规范及教学方法对全世界的外科医学影响深远。

如此杰出成就的背後,却隐藏着阴暗的事实:为了试验古柯硷做为局部麻醉剂的成效,霍斯德从此染上毒瘾,无法戒除,终其一生游走在光明与黑暗之间。虽然霍斯德深受毒品药物所苦,但其对外科医学教育的贡献不容抹煞。

外科医师养成之路漫长且孤独,霍斯德的经历可以做为借镜。想要成为外科医师者,本书可以让你知道,身为外科医师应该具备的思维与作为;已经是外科医师者,本书会引发你的共鸣:一般社会大众,可以从本书了解医学专业的演进是许多优秀人才投入心血的努力而成,绝非一蹴可几。

看得见的盲人
7个故事让你看见大脑心灵与视觉的奇妙世界
2012/10/22

 知名钢琴家莉莉安.卡立尔突然无法看谱,她的音乐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了吗?

神经生物学家苏看东西向来是平面的,年过半百,才看到让她惊叹不已的「立体世界」。

艺术经纪人派翠西亚因脑部大出血而得了失语症,她如何与人沟通、活得多彩多姿?

产量丰富的名小说家安格中风後,一个字都看不懂,还是延续写作生涯,并出版回忆录。

萨克斯医师也现身说法,细述罹患眼癌的心路历程,以及右眼近乎失明带给他的恐慌。

萨克斯医师在这本新书讲述好几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得了失语症无法言语,有的无法辨识脸孔,有的丧失三度空间感,有的失去正常视觉……尽管他们的知觉和生活能力出现严重缺损,依然努力调适,想办法与人沟通,用一种新的方式生存下去。 

萨克斯探讨一些非常吊诡的现象,例如有一些人视力没问题,什麽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却无法辨识自己孩子的脸孔。此外包括拥有「超视觉」的盲人和有「舌头视觉」的人。萨克斯也触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视觉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内在意象有什麽样的重要性?为什麽人类与生俱来就有阅读的潜力?

萨克斯透过这些故事,证明视觉、脑部、创造力和适应的复杂,但也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用别人的眼睛或心灵去努力想像,进而洞悉语言与沟通

那一年, 我在重症照护病房
1
2012/06/11

 护士是医疗品质的关键,却是最被忽略的弱势。

工时过长、工作量太大、压力破表、健康亮红灯等已是常态,在悉心照护病人、抚慰人心的同时,其实,她们也需要
被关怀体恤。本书带领我们一窥护理工作的全貌、贴近护理人员最真实的心境。为生命奋战的过程中,难免痛苦交织,这时,护士就派上用场了。

医师负责治疗,或者说,试着治疗,我们护士则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设想当天所照护的病人有什麽需要,然後在关爱与恼怒交织的心情下,尽力帮助他们。

                                              ──泰瑞莎‧布朗

「这一行,不时会看到有人死亡。」这话点出护理这行的压力与重要性。作者布朗原是英美语文学教授,任教於塔夫斯大学,後来转行成为护士,本书记述了她在肿瘤科重症病房任职第一年的经历。布朗清楚描绘护士在医疗照护体系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还生动描述护士每天的工作内容──不只关心病情,也关心病人。

透过布朗的笔,我们看见护士在照护病人身体(化疗所导致的痛苦)和心理(暗夜中的恐惧)之际所面临的矛盾与挣扎;在不人道疗法和医疗院所惯常的冷漠官僚作风之下,如何奋力扞卫病患的尊严,以及一天必须照护重症患者十二小时的繁重工作,如何让她更珍惜每一天,拥抱生命──病中或健康时皆然。

布朗带我们来到病人与护士相会的地方,一窥护理工作的真实样貌与重症病房的悲欢苦乐,也向我们展现了面对死亡之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力量何等浩大。

别把医师当做神
1
2011/11/21

作者大卫纽曼(David H. Newman , M.D.)任教於哥伦比亚大学附设医院圣路加罗斯福总医院急诊医学部。同时也担任其临床研究计画主持人,研究结果甚丰,已在生物医学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报告。二○○五年曾赴伊拉克前线担任军医,荣获陆军嘉奖奖章。

每个人都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学生在医学院完成训练之後,都得宣读这段誓言,才能成为医师。然而很少人知道这位现代医学之父多麽用心聆听病人的话语,而且一天到晚守在病榻旁。希波克拉底非常重视医病关系的连结,他的研究与观察也使医学脱离古老的迷信。作者纽曼医师针砭现代医学的弊病,亦即过分依赖科技与科学,把科技说成无所不能,至於危险则故意忽视。纽曼医师也看到医师与病人渐行渐远,最後形成难以跨越的鸿沟,造成很多的误解、怨恨或是无效的治疗。

纽曼医师认为,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医疗文化中的秘密和习惯。不管医师或病人常在下意识里服从权威,依循传统,不求变通,最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治疗。结果,病医双方都不满意。例如:为什麽CPR几乎99%没效?为什麽乳房摄影弊多於利?为什麽抗生素治疗几乎都没有效果,甚至可能威胁生命?为什麽咳嗽糖浆的药效不比安慰剂来得好?为什麽安慰剂会有效?为什麽统计数据与研究会骗人?纽曼医师引用许多严谨的研究报告反驳一些常规做法,并且以真实、精采的病例故事,佐以严谨的资料和巧妙的推理,切入医学的核心,告诉我们什麽是有效的医疗,而什麽是无效的。他也揭露了医界的秘密,使病医双方能更了解彼此,重建沟通的桥梁。

检查表:不犯错的秘密武器
1
2011/11/21

  在现今世界,我们已累积了很多技能知识(know-how),然而可以避免的错误依然层出不穷。不管是医疗、施政、法律、金融,几乎在每一个专业领域,你都可以看到令人泄气的疏失。原因很简单:知识的庞大与复杂已超过个人能力所及,换言之知识与实践出现落差。尽管训练时间再长、再严格,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甚至运用最先进的科技,也不能保证我们不会一错再错。

作者葛文德深入各个领域取经,包括建筑界、航空界、餐饮界、基金投资界等,发现一个减少疏失、提高工作效率与团队精神的好方法,也就是「检查表」。他把这些见闻融合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张可在九十秒内完成的手术安全检查表,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执行这个研究计划,在全世界八个医学中心试验,结果大幅降低手术的死亡率与并发症。

作者一方面提出检查表的理念,也让我们看到检查表在实际运用时,如何以简驭繁,避免疏失,让人临危不乱,提高工作效率。

实习医生
2010/02/26

我熬过实习的那个寒冬、颈伤、忧郁症,
历经加护病房、心脏加护中心和夜班的磨练,
继续走这一行的原因是为了什麽?

现在我了解了,当实习医师就像做小学徒,
你必须完全投入,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

裘哈尔医师在这本回忆录里,写下自己在纽约大医院受训的经过。他在痛苦的思索中质疑众人认为理所当然之事,也真诚地探讨医师和医疗体系的缺失。

蛋白质杀手
2009/08/31

义大利有个贵族之家,饱受某种遗传疾病所苦,长达两百多年;该病患者多在中年发病,他们的大脑遭到未知物蚕食,让他们睡不着觉,几个月後便不 治身亡。巴布亚纽几内亚有个原始部落,几乎让某种怪病给消灭殆尽;罹患怪病的人会发出不可遏止的笑声。整个欧洲有数百万头绵羊就着树干、栅栏或柱子搔痒, 把牠们的毛皮都给磨出血来,终至倒地不起。英国的乳牛在挤乳室攻击主人;美国西部则有上千头鹿在长满了草的野地挨饿致死。

这些分别给称为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库鲁症、羊搔痒病、狂牛病的疾病,有个共通的病原:普利子。普利子是生物世界里独一无二的物质:传染性蛋白。也就是说,它们是行为类似病毒与细菌的蛋白质。更为神秘且可怕的是,普利子几乎没办法摧毁。由普利子引起的疾病,正在全球蔓延。

脑袋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2008/08/29

身兼神经学家与业余音乐家的萨克斯,用感性的笔调,带领我们一窥当大脑遇上音乐是怎样的情景,把神经科学幻化成一则则奇异的故事。

书里的主角或受音乐魅影所惑、或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天分、或从音乐得到救赎、或失去自我却只记得音乐。原来音乐不只在尘世中,也在我们脑中,更成为我们生命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在你穿上白袍之前
2008/08/29

你心目中的医生,是否就像热门电视影集「急诊室的春天」或「实习医师」的剧情,那般光鲜亮丽,每天忙碌看诊之余,还拥有精采的私生活,换伴侣就像大风吹,令人称羡不已?

你心目中的医生,是否就像英雄那般,总能在关键时刻施展高超的技巧,把病人从鬼门关抢救回来?

因为儿子欧兰多立志进入医学这一行,正在申请医学院;本身也是小儿科医生的柯来斯,在欣喜儿子即将成为同路人之余,动笔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给他,告诉儿子医疗是个什麽样的世界。她从描述医学训练的辛苦,例如一个星期工作一百个小时是什麽样的生活;谈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科别;再谈到医生如何学习照顾病人、倾听病人诉说,甚至为病人保守秘密,以及医师必须担负的责任、可能发生的错误;并揭露了许多感人而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人总有需要看医生的时候」,本书不但是医疗世界最幽默、最诚实的向导,也能帮助有志习医者找到行医的喜悦与热情。

派屈克的生死决泽
2007/11/30

几乎在医院长大的十五岁的派屈克,究竟要不要再动一次手术延长他的痛苦?子弹穿透脊椎、全身瘫痪,又没保险的阿曼度,院方露骨的要他选择死亡;不忍想像早产女儿未来得不断进出医院的生活,父母奋力向院方争取拿掉呼吸器……

发生在德州赫门医院里、宛若戏剧般的一个个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医生与家属面对的艰难抉择。生命到底何价?什麽样的人生才叫值得一活?谁又有权做决定?

医生,你确定是这样吗?
2007/09/28

美国的误诊率在15%左右,而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并非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是医疗器械出了故障,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或是人为的操作失误,弄错了患者的关键资讯。误诊的主要原因,在於医生面对患者时的判断失误。看到这样的数据,病人看诊时大概都想问一句:「医生,你确定是这样吗?」

哈佛医学院讲座教授、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古柏曼医师,访问了许多医界同行,调查了形形色色的患者,以一个又一个误诊的真实案例,有系统地探讨医师在为病人诊断与治疗时是怎麽思考的,深入剖析误诊的本质与原因,进而提醒我们要如何对应,才能确保自己的权益。

开刀房里的沉思:一位外科医师的精进
2007/04/25

这本书的十一个故事大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要创造医疗佳绩,医学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有「心」、且勇於改变,才能更上层楼。譬如艾卜佳医师,因为有心,想出前所未有的评量表,来评估婴儿的健康状况,使产科的表现立刻有如脱胎换骨;又如渥伟克医师,因为全心希望提昇囊肿纤维症的疗效,不断研究改进,他所属的费尔维大学儿童医院在这方面的表现,始终领先全美所有医院。其他如戮力消灭小儿麻痹、减少前线士兵死亡率、争取每个早产儿的生存机会……莫不是本於用心和勇於改变。

如何挑选医学生
2007/04/23

本书主要是将2002年5月25-26日之「如何挑选医学生」国际研讨会、高中座谈内容,以及相关文章收编於内,不仅让国内医学界有更多反思,更让关心医学教育的社会大众也分享目前各校招收医学生的理念,并了解成为一个好医师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有愿景的愤怒
2007/04/19

人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很多时候,当你被情势所逼,就要面对它,设法克服它。度过重重难关後,有时连自己都会对自己的能耐感到惊讶!

「医疗的对象是人,优质的医疗与服务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因此,站在生命无价的观念下,我们应该坚持健保支付必须反映成本。」黄达夫教授在书中不仅针对政策与制度提出建议,也强调「病医关系应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出错时,我们必须诚实面对,并承担责任。」并期许医护人员藉此机会检讨改进,立刻补救,避免同样的错误继续发生。

医学神探
2006/12/27

医生看病时寻病因、下诊断完全就是一场又一场「神探办案」的过程。
而像本书中所举的精采个案,都是绝无冷场的以症断症的好戏,比起许多经典推理小说都要更好看。

热情洋溢
2006/09/15

这本书与其他书非常不一样的特点:这本书没有「作者序」,而整本书的十章里,作者介绍了许许多多热情洋溢的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的珍贵轶事、智慧语录与诗词,有些是她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整理文献所得到的心得,有些是她亲身访谈这些旷世奇才所得到的资料。

本书最後所列的参考资料多达 307篇,而七页密密麻麻的人名与关键字的索引 (index)也都可以看出本书所涉猎的广度与深度。由本书资料之整理,可以看出作者科学背景的修练,而文笔之流畅则充分展现她过人的写作沟通能力。

爱无国界:法默医师的传奇故事
2005/07/29

拥有哈佛大学医学与人类学双料博士的法默医师,每年有四个月在波士顿看病、教学,其他时间则都在海地照顾穷病之人,治过的疾病可能比美国大多数医师一辈子看过的还多。

他也到秘鲁照顾结核病和疟疾病人,後来又到古巴协助促进公共卫生,还说服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世界银行提供大量金钱,改善了西伯利亚监狱结核病大量爆发的危机。

法默医师不屈不挠地奔走世界各地筹募捐款,让穷人也能接受医疗,有个爱滋病人形容得贴切:「这家伙是个圣人。」他的生命光辉,常人虽不能及,但绝对会受到启发和感动。

赖其万教授在2004年三月当代医学介绍这本好书时,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能追求知识上的满足,也可以透过自己的专业去服务较为不幸的人,而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当然要像法蒙医生这样才气纵横,精力充沛也着实不容易,但很明显的,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给我们指出一条路,我们专业的追求与人性的奉献并不会有冲突。」

希望,战胜病痛的故事
2005/01/31

希望,是一帖良药

「对我的病人来说,真正的希望和我给他们的治疗一样重要。我行医多年之後,才深切地了解到这一点。 每一天,我都在寻找希望,不但为病人,也为我所爱的人和我自己。希望是永恒的追寻。」 --杰若.古柏曼

医学这一行
2004/10/30

这是一本国内一些医疗界的有心人,将他们对人对事的细腻观察、以及他们所经验到的伤、残、生、老、病、死的种种感触,所发表过的好文章编辑成书。赖其万教授说,「深信这样的一本书可以使年轻的医学生及医生们增加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份更正向的看法,同时也能够帮忙一些对医学有兴趣的高中、国中优秀学生早一点了解医生的生涯,而能体会『作医生仍然是一个很有福气的好职业』,而能加入医疗的行列,共同为台湾的『人性化的医疗』奋斗。」

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
2004/02/19

黄达夫董事长郑重推荐这本书给医学院主管学生事务的导师、关心医学生的老师、一些憧憬医学而尚未真正踏上这条路的年轻人,以及望子成龙希望子女学医的家长,这本书都会帮忙你更加了解医学生。

对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权威与信任。但对於尚在学习阶段的哈佛医学生来说,白袍的作用毋宁说是掩饰青涩、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们时时期待自己能快点成 长,好配得上那件白袍。本书作者艾伦.罗丝曼医师以生动的文笔,娓娓道出自己在哈佛医学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级生,历经不同的学习阶段及兴奋、骄傲、沮丧甚至是後悔的心路历程,最终在毕业後正式成为医生时,意会到这身白袍的意义。而白袍所带来的沈重责任感,更让作者了解到,身为医者的学习成长将永远没有止息的一天。

一位外科医师的修练
2003/10/16

透过「一位外科医师的修炼」,让我们医者再重新回顾「住院医师对医学观感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你是圈内人,实际参与每一件事,同时也是新鲜人,而有崭新的感触。」也诚如中国医药大学顾问林哲男教授为本书撰写的导读中,「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医学生、医师要看,就是一般民众也要仔细阅读。当更多的民众了解医疗的真正本质(包括医学与医师),好的医师及好的医疗才可能出现。」

最稚龄的科学─一位伟大医师的观察
2002/02/27

曾任美国史隆卡特琳癌症中心院长的路易士汤玛斯教授以个人的经历,说明了医学--最稚龄的科学──在这一世纪中神奇惊人的发展。医疗的发展,从一个 世纪前医师主要依赖双手执行医疗,演变到今天眼花撩乱的高科技诊断和治疗仪器,作为一个科学家,汤玛斯医师对技术的进步持肯定的态度。但同时他认为,这个 代价是巨大的,因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去不返。

虽然医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医师神奇的治疗利器,但汤玛斯教授想传达的是:医疗科技再发达,病人仍仰赖医师解除他们对疾病的疑惑,以及对死亡的恐 惧,甚至需要与医师有更多的沟通,解释高度科技化的医疗及复杂、漫长的诊疗程序。唯有医师和病人建立愈亲密的关系,医师才能为病人尽最大力量,也才能达到 最大的医疗效果。

第二意见 -- 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医疗
2002/01/25

作者Jerome Groopman是哈佛大学的医学专家,他勾勒出「第二意见」的重要:「如果医师没有做详尽的说明,病人就应该开始担心,是不是医师对整个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或是不想和病人讨论?还是根本不想了解病人的想法?此时,病人就该积极寻求「第二意见」,选择更好的医疗方式。」因此在此书中也描述几个个案因第二意见而得到更好的医疗品质,其中医师关心病人的诚心是相当感人的。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
1999/07/08

医师要「用心聆听」:因为「听」才能知道病人的需求。他说:「医疗的目的在於解除病人的病痛,所以医疗的第一步应该是聆听病人对於病情、症状的诉说。」, 「当我越了解病人,并得到病人高度的合作时,不但能提高我做判断的敏感度,也是为病人将科技的功能利用到最大的极限,发挥医疗最高的功能。」换句话说,如 果医师和病人建立越亲密的关系,关心度越高,责任感越重,医师就越能为病人使出全力。这这样的情况下,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医疗效果,这种经验的累积就是 促成医疗突破的原动力。

用心,在对的地方:黄达夫的医疗观
1999/07/08

「制度都是去做出来,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废除它」,「领导的能力是靠努力挣来的」,黄教授举出不少医学教育家或临床医师的实例、名言及行医之道, 多读此书更能明白诊治病患不只是靠仪器及医学知识,更要有「心」,诊治的是「病人」而非「病」而已,也要考虑到病患的家庭及社会因素。希望本书的出版,可 以影响一些年轻的医学生、医师及其他医疗界的工作人员,把国内医疗环境的改善,当作自己的责任。

这本书是综合近两年我在《远见》杂志曾发表过的文章重新汇编增补而成。另外还收录了2000年卫生署《健康政策季刊》秋季试刊号发表的文章<三分钟的门诊 是全民期待的医疗吗?>、两篇演讲稿<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医师>及<健保制度下的医院经营者如何保障医疗品质>,与成大医学院创院院长黄崑岩教授 <对照组>一文。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