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讯

有愿景的愤怒
2007/04/19
[ 最後编写日期:2010/11/12 ]

人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很多时候,当你被情势所逼,就要面对它,设法克服它。度过重重难关後,有时连自己都会对自己的能耐感到惊讶!

「医疗的对象是人,优质的医疗与服务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因此,站在生命无价的观念下,我们应该坚持健保支付必须反映成本。」黄达夫教授在书中不仅针对政策与制度提出建议,也强调「病医关系应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出错时,我们必须诚实面对,并承担责任。」并期许医护人员藉此机会检讨改进,立刻补救,避免同样的错误继续发生。

从美国回台十余年来,坚持优质医疗、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黄达夫院长,常常为文痛批国内医界怪现象,他在一次受访时解释他的「怒气」:我觉得国内太缺乏有「义愤」的人--不怕人家和他作对,不怕这个社会围剿、抵制他,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要去做。过去,不管是在报章杂志或者是在个人的谈话里面,我该说的都很清楚的表现出来,有些人会觉得我好像太强势了一点,但无论如何,我是这样做了。我心想,假如我没有这样表现出来,那这十五年也就白过了。继引起广大回响的《用心聆听》、《用心,在对的地方》二书之後,黄达夫院长以《有愿景的愤怒》一书,证明他不仅是坐谈愤怒的评论者,也是言行一致的愿景实践者。

  《有愿景的愤怒》是和信医院院长黄达夫对医疗乱象,乃至社会弊病,所发出的不平之鸣。此外,更提出恳切的建言与改进的方向,期许能将愤怒化为改革的力量! 针对问题丛生的健保制度,黄达夫提出「论质计酬」的给付方式;在紧张的病医关系氛围中,他重申用心聆听、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并以己身经验展现何谓真正的视病犹亲;对於医学生的选择、评监和指导,也一一提出具体可行的方式,期待未来的医者都是医德与医术兼具的良医。

  此外,源於国内民众常有错误的医疗观念,黄达夫一一解析,让大家有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医疗品质。满怀宗教家般的热忱的黄达夫,致力於台湾医疗水准的提升以及医学教育的改革,十七年如一日。书中提及的改革健保制度、重建病医互信、支持健全的医师培育计划,都与我们的权益息息相关。

推荐书讯

爱无国界:法默医师的传奇故事 2005/07/29

拥有哈佛大学医学与人类学双料博士的法默医师,每年有四个月在波士顿看病、教学,其他时间则都在海地照顾穷病之人,治过的疾病可能比美国大多数医师一辈子看过的还多。

他也到秘鲁照顾结核病和疟疾病人,後来又到古巴协助促进公共卫生,还说服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世界银行提供大量金钱,改善了西伯利亚监狱结核病大量爆发的危机。

法默医师不屈不挠地奔走世界各地筹募捐款,让穷人也能接受医疗,有个爱滋病人形容得贴切:「这家伙是个圣人。」他的生命光辉,常人虽不能及,但绝对会受到启发和感动。

赖其万教授在2004年三月当代医学介绍这本好书时,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能追求知识上的满足,也可以透过自己的专业去服务较为不幸的人,而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当然要像法蒙医生这样才气纵横,精力充沛也着实不容易,但很明显的,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给我们指出一条路,我们专业的追求与人性的奉献并不会有冲突。」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