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讯

开刀房里的沉思:一位外科医师的精进
2007/04/25
[ 最後编写日期:2010/11/22 ]

这本书的十一个故事大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要创造医疗佳绩,医学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有「心」、且勇於改变,才能更上层楼。譬如艾卜佳医师,因为有心,想出前所未有的评量表,来评估婴儿的健康状况,使产科的表现立刻有如脱胎换骨;又如渥伟克医师,因为全心希望提昇囊肿纤维症的疗效,不断研究改进,他所属的费尔维大学儿童医院在这方面的表现,始终领先全美所有医院。其他如戮力消灭小儿麻痹、减少前线士兵死亡率、争取每个早产儿的生存机会……莫不是本於用心和勇於改变。

在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先描述自己在医学院快毕业前照顾一位从抗药性猛爆型肺炎演变成败血性休克的病人,负责指导他的住院医师,不放心病人的情况,不时自己由一楼到十四楼去看这位病人,及时地改变抗生素用药,使病人转危为安,这样克尽职责、照顾病人的用心,使他深深体会,在医疗的路上,「失败是那麽容易,一不小心就完了」,也因而领悟到「我们必须洞视成功背後的幽微,只是知道还不够,还必须愿意去做。」

在「努力不懈」的主题里,他写了以下三章:在第一章「祸手」(On Washing Hands)里,作者提供医护人员未能养成「洗手」的好习惯,而造成院内感染的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与数据。第二章「一个都不能漏」(The Mop-Up)里,作者在这里写出,他亲身去印度见证世界卫生组织如何协助推动印度全国人民接种小儿麻痹疫苗的实况、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当地民情的洞察力,使他深深感受到「勤奋」是医疗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第三章「浴血」(Casualties of War)里,作者采访华盛顿出名的华特.李德军医院,而写出有关伊拉克战争,照顾美军的医疗人员如何营救伤患的详细事蹟。

在「务求正确」的主题里,他写下了以下五章:在第四章「裸」(Naked) 里,作者谈到,医师由於特殊专业的身份,可以要求一位素昧平生的病人裸露身体的部位,而由此谈到医者行为不得不审慎的地方。第五章「缠讼」(What Doctors Owe)里,作者采访一位本身曾经是骨科医师,後来因为个人的兴趣而到法学院夜间部修课,考到了律师的执照,而渐渐发觉法律比行医来得有兴趣,於是摇身一变,成了专门帮忙病人告医生的名律师。

这位律师也主动与作者谈起自己过去行医被告过的三个案子。第六章「薪事谁人知?」(Piecework)里,作者以自己在医学院毕业後,又完成了八年外科住院医师训练,而获得晋升为主治医师,在考量如何与科主任谈判薪水时,开始深思「到底医生应该要要求多少的收入才是合理」,从而提出了他个人的心得。

第七章「死刑室医师」(The Doctors of the Death Chamber)里,他笔锋一转,谈到国家法律执行死刑需要医疗人员的参与,但这显然与医师这种以救人为己任的职业精神有严重的冲突。第八章「战斗」(On Fighting)里,作者主要谈的就是医生最难作到的「自知之明」,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哪些则是做不到的。无可讳言地,我们医生有时难免会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之下,在病人的诊断、治疗上做了错误的决定。

在「创新」的主题里,他写了以下三章:在第九章「艾卜佳评分表」(The Score) 里,作者叙述一位女医师在临盆时坚持自然分娩,最後在饱受折腾之後,不得不接受剖腹生产的过程,其中穿插了一些有关妇产科医学的名人轶闻。第十章「医师的成绩单」(The Bell Curve)里,作者特别举出「囊肿纤维症」(cystic fibrosis)这种遗传病的治疗,其成果在不同的医院竟有显着的平均存活年龄的差异。第十一章「我的印度之旅」(For Performance)里,作者与大家分享他在父母的祖国印度所看到医疗方面的各种心得,医院门庭若市的情形比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那麽严重的资源匮乏不均以及医院管理的不尽理想之下,印度在医疗照顾方面还是交出了非常亮丽的成绩单。

推荐书讯

派屈克的生死决泽 2007/11/30

几乎在医院长大的十五岁的派屈克,究竟要不要再动一次手术延长他的痛苦?子弹穿透脊椎、全身瘫痪,又没保险的阿曼度,院方露骨的要他选择死亡;不忍想像早产女儿未来得不断进出医院的生活,父母奋力向院方争取拿掉呼吸器……

发生在德州赫门医院里、宛若戏剧般的一个个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医生与家属面对的艰难抉择。生命到底何价?什麽样的人生才叫值得一活?谁又有权做决定?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