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书讯

用心聆听-黄达夫改写医病关系
1999/07/08
[ 最後编写日期:2010/11/22 ]

医师要「用心聆听」:因为「听」才能知道病人的需求。他说:「医疗的目的在於解除病人的病痛,所以医疗的第一步应该是聆听病人对於病情、症状的诉说。」, 「当我越了解病人,并得到病人高度的合作时,不但能提高我做判断的敏感度,也是为病人将科技的功能利用到最大的极限,发挥医疗最高的功能。」换句话说,如 果医师和病人建立越亲密的关系,关心度越高,责任感越重,医师就越能为病人使出全力。这这样的情况下,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医疗效果,这种经验的累积就是 促成医疗突破的原动力。

现今的健保给付制度,鼓励医院争取的是病人的「数量」,而不是医疗的「品质」,病人越多,给付越多,在这种制度之下,医师会愿意花时间在病人身上吗?

拥有专业技术、慈悲爱心的黄达夫医师,十年前放弃美国高薪,回国投入台湾医疗环境的改革行列。书中,他以感性推广理念,以理性辨析正误,并以许多实例凸显详细问诊、认真检查、团队医疗的重要,以及说明为何正确的医疗才是最经济的医疗。黄医师认为科技永远不能取代医师慈悲关怀的心,而关怀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心聆听」病人的声音,唯有如此,才能知道病人的问题与需求,才能提供正确、良好的医疗服务,才能得到最好的医疗品质。

医疗改革的路或许漫长,但是有开始,就有希望。

黄达夫医师,一位秉持着「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真理」理念的医者,十年前放弃美国高薪,回国投入台湾医疗环境的改革行列,领军创立了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一走进和信医院,好像走进一家五星级的饭店,不只是建筑物和室内布置别具特色,从挂号、看诊到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和其他医院做法不太一样。在这儿,病人像是「顾客」,备受尊重;在这儿,「以病人为中心」不是口号,是行动。对医疗品质的坚持,更让和信治癌中心医院的成绩媲美美国的医疗水准。

视照顾病人为「服气」的黄医师,写下自己从医多年经验与心得,并对国内当前的医学教育和医疗体制,提出深入的思考与建言。书中,黄医师以感性推广理念,以理性辨析正误,并以许多实例凸显详细问诊、认真检查、团队医疗的重要,以及说明为何正确的医疗才是最经济的医疗。他认为科技永远不能取代医师慈悲关怀的心,而关怀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心聆听」病人的声音,唯有如此,才能知道病人的问题与需求,才能提供正确、良好的医疗服务,才能得到最好的医疗品质。医疗改革的路或许漫长,但是有开始,就有希望!

推荐书讯

那一年, 我在重症照护病房 2012/06/11
1

 护士是医疗品质的关键,却是最被忽略的弱势。

工时过长、工作量太大、压力破表、健康亮红灯等已是常态,在悉心照护病人、抚慰人心的同时,其实,她们也需要
被关怀体恤。本书带领我们一窥护理工作的全貌、贴近护理人员最真实的心境。为生命奋战的过程中,难免痛苦交织,这时,护士就派上用场了。

医师负责治疗,或者说,试着治疗,我们护士则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设想当天所照护的病人有什麽需要,然後在关爱与恼怒交织的心情下,尽力帮助他们。

                                              ──泰瑞莎‧布朗

「这一行,不时会看到有人死亡。」这话点出护理这行的压力与重要性。作者布朗原是英美语文学教授,任教於塔夫斯大学,後来转行成为护士,本书记述了她在肿瘤科重症病房任职第一年的经历。布朗清楚描绘护士在医疗照护体系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还生动描述护士每天的工作内容──不只关心病情,也关心病人。

透过布朗的笔,我们看见护士在照护病人身体(化疗所导致的痛苦)和心理(暗夜中的恐惧)之际所面临的矛盾与挣扎;在不人道疗法和医疗院所惯常的冷漠官僚作风之下,如何奋力扞卫病患的尊严,以及一天必须照护重症患者十二小时的繁重工作,如何让她更珍惜每一天,拥抱生命──病中或健康时皆然。

布朗带我们来到病人与护士相会的地方,一窥护理工作的真实样貌与重症病房的悲欢苦乐,也向我们展现了面对死亡之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力量何等浩大。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