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書訊

希望,戰勝病痛的故事
2005/01/31
[ 最後編寫日期:2010/11/22 ]

希望,是一帖良藥

「對我的病人來說,真正的希望和我給他們的治療一樣重要。我行醫多年之後,才深切地了解到這一點。 每一天,我都在尋找希望,不但為病人,也為我所愛的人和我自己。希望是永恆的追尋。」 --傑若.古柏曼

本書為哈佛醫學院教授古柏曼繼《第二意見》後又一力作。古柏曼研究血液腫瘤學三十年,書中他以一個個病人的故事為例,探究「懷抱希望」在治病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如何影響治療。古柏曼坦率分享自身的失誤和成功經驗,他也進一步解釋,「希望不是來自盲目的樂觀,而是根據鮮明的事實」。在本書後面幾章,古柏曼透過科學界對安慰劑的研究,來說明身心密切關聯是有確切證據的。

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希望」,相信所有關心健康、關心生命的人都會有興趣一讀。古柏曼醫師說:「『希望』的研究才剛開始起步而已,前景無可限量。我確信,希望才是治癒疾病最重要的因素。」。

推薦書訊

那一年, 我在重症照護病房 2012/06/11
1

 護士是醫療品質的關鍵,卻是最被忽略的弱勢。

工時過長、工作量太大、壓力破表、健康亮紅燈等已是常態,在悉心照護病人、撫慰人心的同時,其實,她們也需要
被關懷體恤。本書帶領我們一窺護理工作的全貌、貼近護理人員最真實的心境。為生命奮戰的過程中,難免痛苦交織,這時,護士就派上用場了。

醫師負責治療,或者說,試著治療,我們護士則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主動設想當天所照護的病人有什麼需要,然後在關愛與惱怒交織的心情下,盡力幫助他們。

                                              ──泰瑞莎‧布朗

「這一行,不時會看到有人死亡。」這話點出護理這行的壓力與重要性。作者布朗原是英美語文學教授,任教於塔夫斯大學,後來轉行成為護士,本書記述了她在腫瘤科重症病房任職第一年的經歷。布朗清楚描繪護士在醫療照護體系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還生動描述護士每天的工作內容──不只關心病情,也關心病人。

透過布朗的筆,我們看見護士在照護病人身體(化療所導致的痛苦)和心理(暗夜中的恐懼)之際所面臨的矛盾與掙扎;在不人道療法和醫療院所慣常的冷漠官僚作風之下,如何奮力捍衛病患的尊嚴,以及一天必須照護重症患者十二小時的繁重工作,如何讓她更珍惜每一天,擁抱生命──病中或健康時皆然。

布朗帶我們來到病人與護士相會的地方,一窺護理工作的真實樣貌與重症病房的悲歡苦樂,也向我們展現了面對死亡之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力量何等浩大。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