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書訊

那一年, 我在重症照護病房
1
2012/06/11
[ 最後編寫日期:2012/06/11 ]

 護士是醫療品質的關鍵,卻是最被忽略的弱勢。

工時過長、工作量太大、壓力破表、健康亮紅燈等已是常態,在悉心照護病人、撫慰人心的同時,其實,她們也需要
被關懷體恤。本書帶領我們一窺護理工作的全貌、貼近護理人員最真實的心境。為生命奮戰的過程中,難免痛苦交織,這時,護士就派上用場了。

醫師負責治療,或者說,試著治療,我們護士則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主動設想當天所照護的病人有什麼需要,然後在關愛與惱怒交織的心情下,盡力幫助他們。

                                              ──泰瑞莎‧布朗

「這一行,不時會看到有人死亡。」這話點出護理這行的壓力與重要性。作者布朗原是英美語文學教授,任教於塔夫斯大學,後來轉行成為護士,本書記述了她在腫瘤科重症病房任職第一年的經歷。布朗清楚描繪護士在醫療照護體系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還生動描述護士每天的工作內容──不只關心病情,也關心病人。

透過布朗的筆,我們看見護士在照護病人身體(化療所導致的痛苦)和心理(暗夜中的恐懼)之際所面臨的矛盾與掙扎;在不人道療法和醫療院所慣常的冷漠官僚作風之下,如何奮力捍衛病患的尊嚴,以及一天必須照護重症患者十二小時的繁重工作,如何讓她更珍惜每一天,擁抱生命──病中或健康時皆然。

布朗帶我們來到病人與護士相會的地方,一窺護理工作的真實樣貌與重症病房的悲歡苦樂,也向我們展現了面對死亡之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力量何等浩大。

推薦書訊

最稚齡的科學─一位偉大醫師的觀察 2002/02/27

曾任美國史隆卡特琳癌症中心院長的路易士湯瑪斯教授以個人的經歷,說明了醫學--最稚齡的科學──在這一世紀中神奇驚人的發展。醫療的發展,從一個 世紀前醫師主要依賴雙手執行醫療,演變到今天眼花撩亂的高科技診斷和治療儀器,作為一個科學家,湯瑪斯醫師對技術的進步持肯定的態度。但同時他認為,這個 代價是巨大的,因為醫生和病人之間的親密關繫一去不返。

雖然醫藥科技的發展提供了現代醫師神奇的治療利器,但湯瑪斯教授想傳達的是:醫療科技再發達,病人仍仰賴醫師解除他們對疾病的疑惑,以及對死亡的恐 懼,甚至需要與醫師有更多的溝通,解釋高度科技化的醫療及複雜、漫長的診療程序。唯有醫師和病人建立愈親密的關係,醫師才能為病人盡最大力量,也才能達到 最大的醫療效果。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