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書訊
- 如何挑選醫學生
-
2007/04/23
[ 最後編寫日期:2010/11/22 ]
本書主要是將2002年5月25-26日之「如何挑選醫學生」國際研討會、高中座談內容,以及相關文章收編於內,不僅讓國內醫學界有更多反思,更讓關心醫學教育的社會大眾也分享目前各校招收醫學生的理念,並瞭解成為一個好醫師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這本書主要是要將2002年五月廿五、廿六日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主辦,教育部醫教會協辦的「如何挑選醫學生」國際研討會的內容與各醫學院校師生、醫界人士以及關心醫學教育的社會大眾分享。中文記錄主要由鄭春鴻先生編撰,而英文記錄則由張燕娣醫師撰寫。
當天開會美國經驗主要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招生委員會前主委Dr. Gerald Foster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招生委員會主委Dr. Edwin Dodson 主講他們學校對挑選醫學生的想法與做法,以及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台灣留學生王智弘醫師以國際學生的眼光看美國醫學院招生制度;另一方面我們也請國內台大醫學院醫學系侯勝茂主任、陽明大學醫學院何橈通院長和高學醫學大學王國照校長就他們學校幾年來推甄經驗,以及成大醫學院林秀娟教授、兩位醫學系七年級何雅琪(推甄入學)、蔡蕙如(聯考入學)分別就台灣的醫學生入學發表他們的看法。
第二天的座談會由各醫學院校長、教授、主管與Dr. Foster和Dr. Dodson共同討論台灣醫學院應如何挑選醫學生,會中產生不少共識。前衛生署長李明亮教授由於時間衝突,只能參加會議的一部份,而無法將他準備好的演講稿當場發表,經我們徵求李前署長的同意,也收錄在這會議的紀錄中。
由於與會人士一致認為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有志於唸醫的高中生內心想法,我們在座談會後也到師大附中、建國中學與北一女中,與這些學生們一起討論唸醫這條路相關的問題,並有非常熱烈的雙向溝通。另外九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輔仁大學舉辦挑選醫學生的研討會,也邀請我們發表看法,而鄭春鴻先生也將當天演講紀要整理出來,一併收入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在第三部分則轉載有關此議題的文章,有刊登在成大醫訊的林秀娟教授、刊登在台灣醫界的前馬偕小兒科主治醫師蔡淳娟醫師,以及鄭春鴻先生編譯的兩篇精彩文章,加上自由時報自由廣場自2002年六月六日「由醫師養成看多元入學的重要性」的刊登後,引起諸多關心人士的熱烈回應他們的看法,前後獲得作者和自由時報同意轉載者共有十一篇,我們也收錄起來以供參考。
希望透過這本書的集成,我們可以對「如何挑選醫學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促成國內醫學界與教育界更多的反思,而能夠在這方面有更合理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