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書訊

開刀房裡的沉思:一位外科醫師的精進
2007/04/25
[ 最後編寫日期:2010/11/22 ]

這本書的十一個故事大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要創造醫療佳績,醫學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有「心」、且勇於改變,才能更上層樓。譬如艾卜佳醫師,因為有心,想出前所未有的評量表,來評估嬰兒的健康狀況,使產科的表現立刻有如脫胎換骨;又如渥偉克醫師,因為全心希望提昇囊腫纖維症的療效,不斷研究改進,他所屬的費爾維大學兒童醫院在這方面的表現,始終領先全美所有醫院。其他如戮力消滅小兒麻痺、減少前線士兵死亡率、爭取每個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莫不是本於用心和勇於改變。

在這本書的自序裡,作者先描述自己在醫學院快畢業前照顧一位從抗藥性猛爆型肺炎演變成敗血性休克的病人,負責指導他的住院醫師,不放心病人的情況,不時自己由一樓到十四樓去看這位病人,及時地改變抗生素用藥,使病人轉危為安,這樣克盡職責、照顧病人的用心,使他深深體會,在醫療的路上,「失敗是那麼容易,一不小心就完了」,也因而領悟到「我們必須洞視成功背後的幽微,只是知道還不夠,還必須願意去做。」

在「努力不懈」的主題裡,他寫了以下三章:在第一章「禍手」(On Washing Hands)裡,作者提供醫護人員未能養成「洗手」的好習慣,而造成院內感染的一些駭人聽聞的故事與數據。第二章「一個都不能漏」(The Mop-Up)裡,作者在這裡寫出,他親身去印度見證世界衛生組織如何協助推動印度全國人民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的實況、執行任務的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以及對當地民情的洞察力,使他深深感受到「勤奮」是醫療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第三章「浴血」(Casualties of War)裡,作者採訪華盛頓出名的華特.李德軍醫院,而寫出有關伊拉克戰爭,照顧美軍的醫療人員如何營救傷患的詳細事蹟。

在「務求正確」的主題裡,他寫下了以下五章:在第四章「裸」(Naked) 裡,作者談到,醫師由於特殊專業的身份,可以要求一位素昧平生的病人裸露身體的部位,而由此談到醫者行為不得不審慎的地方。第五章「纏訟」(What Doctors Owe)裡,作者採訪一位本身曾經是骨科醫師,後來因為個人的興趣而到法學院夜間部修課,考到了律師的執照,而漸漸發覺法律比行醫來得有興趣,於是搖身一變,成了專門幫忙病人告醫生的名律師。

這位律師也主動與作者談起自己過去行醫被告過的三個案子。第六章「薪事誰人知?」(Piecework)裡,作者以自己在醫學院畢業後,又完成了八年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而獲得晉升為主治醫師,在考量如何與科主任談判薪水時,開始深思「到底醫生應該要要求多少的收入才是合理」,從而提出了他個人的心得。

第七章「死刑室醫師」(The Doctors of the Death Chamber)裡,他筆鋒一轉,談到國家法律執行死刑需要醫療人員的參與,但這顯然與醫師這種以救人為己任的職業精神有嚴重的衝突。第八章「戰鬥」(On Fighting)裡,作者主要談的就是醫生最難作到的「自知之明」,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哪些則是做不到的。無可諱言地,我們醫生有時難免會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之下,在病人的診斷、治療上做了錯誤的決定。

在「創新」的主題裡,他寫了以下三章:在第九章「艾卜佳評分表」(The Score) 裡,作者敘述一位女醫師在臨盆時堅持自然分娩,最後在飽受折騰之後,不得不接受剖腹生產的過程,其中穿插了一些有關婦產科醫學的名人軼聞。第十章「醫師的成績單」(The Bell Curve)裡,作者特別舉出「囊腫纖維症」(cystic fibrosis)這種遺傳病的治療,其成果在不同的醫院竟有顯著的平均存活年齡的差異。第十一章「我的印度之旅」(For Performance)裡,作者與大家分享他在父母的祖國印度所看到醫療方面的各種心得,醫院門庭若市的情形比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在那麼嚴重的資源匱乏不均以及醫院管理的不盡理想之下,印度在醫療照顧方面還是交出了非常亮麗的成績單。

推薦書訊

實習醫生 2010/02/26

我熬過實習的那個寒冬、頸傷、憂鬱症,
歷經加護病房、心臟加護中心和夜班的磨練,
繼續走這一行的原因是為了什麼?

現在我了解了,當實習醫師就像做小學徒,
你必須完全投入,才能得到寶貴的經驗。

裘哈爾醫師在這本回憶錄裡,寫下自己在紐約大醫院受訓的經過。他在痛苦的思索中質疑眾人認為理所當然之事,也真誠地探討醫師和醫療體系的缺失。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