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書訊

有願景的憤怒
2007/04/19
[ 最後編寫日期:2010/11/12 ]

人的潛力其實是無限的,很多時候,當你被情勢所逼,就要面對它,設法克服它。度過重重難關後,有時連自己都會對自己的能耐感到驚訝!

「醫療的對象是人,優質的醫療與服務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因此,站在生命無價的觀念下,我們應該堅持健保支付必須反映成本。」黃達夫教授在書中不僅針對政策與制度提出建議,也強調「病醫關係應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出錯時,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並承擔責任。」並期許醫護人員藉此機會檢討改進,立刻補救,避免同樣的錯誤繼續發生。

從美國回台十餘年來,堅持優質醫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黃達夫院長,常常為文痛批國內醫界怪現象,他在一次受訪時解釋他的「怒氣」:我覺得國內太缺乏有「義憤」的人--不怕人家和他作對,不怕這個社會圍剿、抵制他,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要去做。過去,不管是在報章雜誌或者是在個人的談話裡面,我該說的都很清楚的表現出來,有些人會覺得我好像太強勢了一點,但無論如何,我是這樣做了。我心想,假如我沒有這樣表現出來,那這十五年也就白過了。繼引起廣大迴響的《用心聆聽》、《用心,在對的地方》二書之後,黃達夫院長以《有願景的憤怒》一書,證明他不僅是坐談憤怒的評論者,也是言行一致的願景實踐者。

  《有願景的憤怒》是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對醫療亂象,乃至社會弊病,所發出的不平之鳴。此外,更提出懇切的建言與改進的方向,期許能將憤怒化為改革的力量! 針對問題叢生的健保制度,黃達夫提出「論質計酬」的給付方式;在緊張的病醫關係氛圍中,他重申用心聆聽、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並以己身經驗展現何謂真正的視病猶親;對於醫學生的選擇、評鑑和指導,也一一提出具體可行的方式,期待未來的醫者都是醫德與醫術兼具的良醫。

  此外,源於國內民眾常有錯誤的醫療觀念,黃達夫一一解析,讓大家有能力為自己爭取更好的醫療品質。滿懷宗教家般的熱忱的黃達夫,致力於台灣醫療水準的提升以及醫學教育的改革,十七年如一日。書中提及的改革健保制度、重建病醫互信、支持健全的醫師培育計劃,都與我們的權益息息相關。

推薦書訊

手術刀下的奇才 2013/03/20
現代外科之父霍斯德的傳奇生涯

 本書敘述外科奇才霍斯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醫師傳奇的一生。

霍斯德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全美第一所外科學院,並研究出治療疝氣、乳腺癌、甲狀腺腫、動脈瘤、腸道及膽囊疾病的新手術方法。霍斯德更積極提倡無菌手術,獨具慧眼設計出薄橡皮手套施行手術;他主張在外科手術中對活組織要手法輕柔,對割斷組織要準確地重新縫合;他建立了住院醫師制度,嚴格遵守的工作規範及教學方法對全世界的外科醫學影響深遠。

如此傑出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陰暗的事實:為了試驗古柯鹼做為局部麻醉劑的成效,霍斯德從此染上毒癮,無法戒除,終其一生遊走在光明與黑暗之間。雖然霍斯德深受毒品藥物所苦,但其對外科醫學教育的貢獻不容抹煞。

外科醫師養成之路漫長且孤獨,霍斯德的經歷可以做為借鏡。想要成為外科醫師者,本書可以讓你知道,身為外科醫師應該具備的思維與作為;已經是外科醫師者,本書會引發你的共鳴: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從本書瞭解醫學專業的演進是許多優秀人才投入心血的努力而成,絕非一蹴可幾。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