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
放射線治療安全管控
標準政策及執行程序
針對院內常見癌症已經制定標準政策及執行程序,目前有:乳癌、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胰臟癌、肝癌、膀胱癌、軟組織肉瘤、直腸癌、胃癌、全身放射治療及定位急治療等十八項。於每週一新病人治療計劃討論會,由科內主治醫師共同討論以落實標準政策執行。各項癌症標準政策及執行程序每2年於科務會議中定期檢視,視及依據最近之醫學文獻或實際需要進行改版作業。
標準作業流程及品質監控
為確保放射治療從定位至治療過程中,照射範圍與劑量的正確及安全,本科已制定各工作站之標準作業流程:治療機監控方式分為每日、每月、每年;針對照野雷射需求及治療軸旋轉角度以定期檢驗,以確保治療品質。對近接治療病人有高劑量率近接放射治療品質保證程序,其監控方式同樣為每日、每月、每年針對射源位置、劑量多寡、射源所經過的路徑是否順暢,亦有定期檢驗並確保治療品質。
同時,為保證工作站之間交接沒有疏漏:每週一固定召開新病人討論會,參與人員包括醫師、物理師、劑量師、放射師組長及護理師,對新病人之治療計劃逐一加以討論,討論內容包括治療照野、治療技術、治療劑量等,與會人員共同討論互相監督。有爭議的治療計劃,經過討論之後,提供原主治醫師修改之意見,並由資深主治醫師監督完成修正。
完成之治療計劃,在治療計劃室必需有第二個物理師做再確認,確認無誤後傳至治療室。每位病人接受第一次放射治療前,一定有驗證片,由放射師組長確定醫師看過驗證片之後並簽名,才可執行病人之第一次放射治療。治療過程中,放射師專人進行weekly quality assurance,查閱治療中病歷,針對醫師處方治療計劃執行過程等三方面各項參數加以驗證,若有任何人為錯誤或電腦記錄異常,需即時修正並做成記錄,並於隔週科務會議提出檢討改進,以降低錯誤率。
監測流程中,物理師secondary check及放射師weekly check,必需由不同人員負責。治療中病人亦有每週驗證片,每週二之病歷研討會議中,提出治療中病人病歷及驗證片,讓全科醫師、放射師、物理師、護理師共同參與討論,若有任何錯誤或爭議都必需即使做修正,並告知相關人員以減少錯誤,保障病人之醫療安全且做成會議記錄,定期分析檢討,做為日後改善依據。
目前secondary check及weekly QA之錯誤率在0-3%之間,大多時候小於1%。
病人滿意度
監控病人服務品質滿意度,最後一週治療療程結束時,請病人填寫服務品質滿意度監控問卷調查表,以了解缺點與不足處,俾能隨時改進,提供病人溫馨及完善的醫療環境。
放射治療病歷
對於每位接受以根治為目的之放射治療病人,須填寫initial note即治療前評估之報告,此報告包括病人的主訴、轉介醫師、轉介原因、現在病史、過去病史、過敏病史、家庭病史及使用煙、酒、檳榔之記錄等,及身體理學檢查,與此次放射治療癌症相關重要手術及化學治療記錄等;對於放射治療的目的、位置、劑量及預定之治療效果,及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均須詳細記錄呈現於此份報告中。Initial note須於放射治療模擬攝影後一週內呈現於醫院病歷內。
病人於放射治療結束兩週內,須完成放射治療摘要報告,此份報告主要為病人的診斷、期別、治療範圍、治療劑量、治療效果、治療副作用及建議後續之治療追蹤方式。本科目前根據放射腫瘤醫學會建議之放射治療摘要報告必填項目,與本院資訊部合作,以電腦化條列格式呈現,方便醫師輸入必要之項目,與癌登必要項目結合,以利病人資料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