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剛剛好就好!

[最後編寫日期:2018/08/31]

 (朱玉芬攝)

所有運動類型都與心理健康負擔下降相關。對於大眾團體運動和每次運動 30 至 60 分鐘、每週 3 至 5 次的運動,觀察到的相關性最強,也就是最好的。但超過 23 次/月或每次超過 90 分鐘的極限範圍運動卻與較差的心理健康有關。......

文 / 于思 綜合報導

    根據一項新的大規模研究,特定類型、時長和頻率的運動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可能比其他活動更有效。這項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 上的研究的一部分調查了美國超過 1200萬成人的運動習慣。

    研究者們分析了 2011 到 2015 年間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收集的來自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調查的資料。他們之後比較了運動和不運動個體之間自我報告為差的心理健康的天數,還使用對潛在混雜因素進行調整的回歸方法調查了運動類型、時長、頻率和強度的影響。

    所有運動類型都與心理健康負擔下降相關。對於大眾團體運動和每次運動 30 至 60 分鐘、每週 3 至 5 次的運動,觀察到的相關性最強,也就是最好的。但超過 23 次/月或每次超過 90 分鐘的極限範圍運動卻與較差的心理健康有關。可見,運動要運動到剛剛好,過度運動反而可能弄壞心情。

    作者們說,特定類型、時長和頻率的運動在減輕心理健康負擔方面可能是比其他更為有效的臨床目標,值得進一步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的1•200萬個人,較同類迄今為止的最大規模的研究。在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樣本中發現,運動與減少自我報告的精神健康的負擔,在一系列的社會人口相一致的效果有關特徵,包括年齡,種族,性別,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
基本上,所有類型的運動都比不運動者為佳。

過多運動並不總是更好的

    運動是已知與死亡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病,中風和糖尿病有關,但它與心理衛生之間的關係,過去仍不清楚。這像大型研究是考察大樣本中運動和心理健康負擔之間的關聯,並更進一步地了解運動類型,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影響。

    該研究從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行為危險因素監測系統調查數據中的1 237 194人中分析了年齡在18歲以上的年長美國人的運動習慣。得到以上的結論。在一個這麼大的美國樣本,體育運動是很風行的、有意義的,它與心理健康負擔及壓力有關。但過多運動並不總是更好的。具體類型,期限和運動的頻率可能會減少心理健康負擔,值得介入研究。

運動降低心理壓力

    運動是已知與死亡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病,中風和糖尿病有關,但它與心理衛生的關係,過去仍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考察大樣本中運動和心理健康負擔之間的關聯,並更進一步地了解運動類型,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的影響。

   運動與一些健康的好處有關,包括降低總死亡率,以及改善肌肉骨骼健康和壓力調節;並減少心血管疾病,肥胖,中風和癌症的風險。也可以有效改善輕度和中度憂鬱症。不過,怎麼做運動,如頻率,強度或其他特性的持續時間,涉及到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運動頻率或持續時間的變化。個人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才能使運動增加持續性等。

    常運動者一直與不運動者相比較,有較低的抑鬱症狀。運動是一種有效的治療,對憂鬱症者而言,它可以成為單獨或一種輔助的能力,不過,研究指出,運動和憂鬱症的分析雖然包括89 894人,但沒有足夠探索性的結果,對持續時間,頻率的各個參與者層面的影響之評估。

    現在憂鬱症是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迫切需要確定哪些辦法可以改善憂鬱症心理健康的負擔,找到了答案,就可以證實人口健康運動的目標,以減輕憂鬱症的健康負擔,統計出這一系列的社會人口和身體健康的特點。

    本研究很仔細地調查參與者的運動行為,比如,它門會被問到:「在過去的一個月裡,你有沒有參加任何體育活動或運動,如跑步,健美操,高爾夫球,園藝,或步行運動?」如果回答有,則接著被問:「在過去一個月中,你花多少時間在什麼類型的體力活動?」研究列出共有75種運動的樣品。

    這項研究依賴於參與者自己在某月的心理健康評估的負擔,不使用結構化面試或標準化評定量表來判斷心理健康負擔。雖然使用的參與者報告結果的有很多優點,我們不能夠涉及目前的精神狀態(例如,由患者健康問卷或漢密爾頓抑鬱量表測量)行使這種方法。這一結果提供了廣闊的洞察患者的感知的心理健康狀況,但它排除的總體負擔的具體貢獻,如抑鬱症,焦慮或壓力的識別。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