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際淋巴癌放射腫瘤學會參與心得

[最後編寫日期:2019/09/05]

 圖:華健淵攝

放射腫瘤科/吳佳興醫師

    國際淋巴癌放射腫瘤學會成立於2010年,由40個國家750多位放射腫瘤學專家組成,被認為是淋巴癌領域的學術領導者,其中指導委員會是由亞洲到北美14個國家的成員擔任,目前已出版10幾種臨床指南,回應近期淋巴癌放射治療領域原則,劑量和技術進步的巨大變化。如主席J YAHALOM所言,2018年間美國放射腫瘤學會雜誌下載量最多的文章就是學會出版的指南。從2015年起,學會每兩年舉辦教育座談會,今年是第三屆,於4月在日本東京舉行。

    會議第一天上午從總論淋巴癌分期,正子掃描,臨床試驗,標靶治療開始,下午進入各種不同淋巴癌,如高惡性度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T細胞淋巴癌到低惡性度濾泡型淋巴癌,漿細胞與骨髓癌。第二天上午討論何杰金氏淋巴癌及特殊部位的淋巴癌,如鼻腔NK/T細胞淋巴癌,中樞神經、眼、皮膚、及胃淋巴癌;下午則是探討放射治療的長期心臟與第二癌症風險,及放射技術上的進展,例如縮小照野的實務應用,呼吸調控,及質子治療。會場約3-400人座無虛席,且由於內容及答問精采,多數人都完整的參與兩天的課程。

    由於化學治療的長足進展,藉由第一線化療,多數淋巴癌都有極高比率的腫瘤縮小,多數病人可治癒,因此化療後的放射治療角色,日漸受到懷疑。經過討論發現,化療效果好時,放療的角色其實更重要。有三個臨床試驗探討初期何杰金氏淋巴癌,經2到3次化療,以正子掃描評估效果,然後將化療後完全緩解的病人隨機分配做或不做放射治療。三個試驗都發現,若加上放療,無病存活率從90%上升6-8%,雖然總體存活率沒有差別,因為有些病人復發後接受二線治療再度緩解,而二線治療通常包括骨髓幹細胞移植。換句話說,若第一線加放射治療,可避免6-8%病人需要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這就是化療後放射治療的價值。

 圖:華健淵攝

    初期濾泡型淋巴癌方面,放射治療可能有治癒效果,但由於病程緩慢,許多血液腫瘤科醫師對於無症狀者僅建議觀察並未轉介放射治療。其實,現代放射治療已經縮小範圍及劑量,原則上僅照射腫瘤及少部分鄰近區域,不做大範圍照射,劑量也從過去40-45 格雷 (Gy),經由隨機分配臨床試驗,發現24 Gy效果一樣好,甚至4 Gy(2 Gy x 2)也有2/3病人會有效果。小範圍低劑量的放射治療下,其實副作用不大。若不治療,腫瘤可能有較高機率發生轉化,由低惡性轉化為更高惡性度,對生命更快有威脅,例如高惡性度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由於在東亞舉行,因此安排較多時間討論此區流行的淋巴癌:鼻腔型NK/T細胞淋巴癌。因為病例少,無論是日本韓國或中國,都是多中心聯合執行臨床試驗,分別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式。此病用含小紅莓(doxorubicin)的化療效果不佳,反而對放射治療反應良好,部分初期病人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治癒。化療方面,以含鉑金(cisplatin)如ICE,或近年來含左旋天門冬醯胺酶(L-asparaginase) 如SMILE較為有效。中國Yexiong Li教授發現,年齡大於60歲,乳酸脫氫酶(LDH)升高,臨床二期,體能狀況較差(ECOG PS>=2),腫瘤侵犯為重要預後因子。對於沒有危險預後因子的病人,建議單獨使用放射治療,有危險因子者,則是放射後加新式化療。日本韓國則由於大型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多建議同步放化療。兩種策略無法直接比較,也沒有研究證實孰優孰劣。

  圖:華健淵攝

    此外,放射治療雖然對淋巴癌非常有效,許多醫師因擔心長期副作用,不願意轉介治療,此現象源於60-80年代的研究報告,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在存活30-40年後,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第二癌症。然而,經過幾十年技術及觀念的進展,現代放射治療已不可同日而語。過去由於無法精確定位,必須大範圍照射,現在腫瘤診斷分期使用正子掃描檢查,放射定位使用電腦斷層甚至磁振造影,兩者影像融合後,可精確勾劃需要治療的腫瘤區域,也能將高劑量區儘可能縮小。荷蘭的研究是1965到1995年間1852位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存活的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經長期追蹤詳盡分析心臟放射劑量與心臟疾病的關係。研究發現,平均心臟劑量25Gy以下時很少發生心臟辦膜疾病及心臟衰竭,但在25Gy以上則機會較高。冠狀動脈阻塞則是每增加平均1Gy心臟劑量,會增加7%的風險。現代的淋巴癌放射治療,平均心臟劑量很少超過15Gy,因此心臟疾病風險沒有想像的高。

    第二癌症主要是乳癌、肺癌、甲狀腺癌等,在治療結束後逐年增加,到30年時,乳癌風險可達25% 。最近研究顯示,現代縮小範圍放射治療,可減少65%乳癌風險,如果接受規律篩檢,風險可進一步降低。許多癌症團體如NCCN,已經發佈對何杰金氏淋巴癌存活者的癌症篩檢建議指南。對於乳癌,於放射治療後8年,25歲(兒童),或40歲(成人)時,建議每年接受乳房攝影+/-核磁共振篩檢。對於肺癌,建議戒煙,抽煙者可考慮電腦斷層篩檢。對於大腸直腸癌,曾接受腹部或骨盆腔放射者,於放射後10年或35歲開始,至少每5年接受大腸鏡篩檢。對於皮膚癌及甲狀腺癌,建議每年做理學檢查。

    此次會議重新確認放射治療在淋巴癌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技術上,對於需要較低劑量的淋巴癌,仍應使用如強度調控放射,影像導引放射等新技術,將正常器官劑量降到最低,以減少數十年後的風險。如同乳癌病人有長期追蹤門診,淋巴癌存活病人可能也需要長期追蹤並篩檢心血管疾病及第二癌症。
 

               圖:國際淋巴癌放射腫瘤協會網站(www.ilrog.org)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