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直肠癌

Q1︰环境危险性

有些物质看似无害但在10~20年後可能致癌。每人每日皆可能暴露於致癌物质中,应尽可能减少已知之致癌物的摄取。避免食用含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保存的肉类,如培根(火腿)及香肠。尽可能避免食用有色添加物。避免食用含有聚氯乙烯的塑胶膜或布料包紮食品并储存。所有青菜及水果均需充分清洗覆盖於表面的除虫剂(如农药)。避免食用人工甘味料。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2︰如何对大肠直肠癌高危险群进行筛检?

目前美国癌症协会建议对一般民众而言,年满五十岁以上者应每年接受粪便潜血检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 高危险群病人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每一到两年接受大肠镜检查,同时对可疑部位做切片。对患有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则应自十岁起每年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直到40岁为止。40岁以後改为每三年做一次。同时也应每一到三年接受上肠胃道检查看有无息肉。 对有大肠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当他有一个一等亲的亲属罹患大肠癌时,他应自35至40岁起每年接受粪便潜血检查及肛门直肠指检,并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若有两个一等亲的亲属罹患大肠癌时,则应自35至40岁起,或自其罹患大肠癌的亲属发病年龄减五岁的年纪开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肠镜检查。若有三个一等亲的亲属罹患大肠癌,或是有一等亲的亲属在30以前罹患大肠癌时,则应考虑家族性息肉性大肠症候群或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直肠癌的可能性。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3︰大肠直肠癌的高危险群?

第一类是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这些人可在大肠内看见数以千计的息肉,若不治疗则百分之百会变为大肠癌。 第二类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直肠癌的患者。这些病人并无第一类病人的多发性息肉症,但有大肠癌的家族史,且发病年龄早,并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及胰脏癌。 第三类则是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溃疡炎性大肠炎,其他骨盆腔内恶性肿瘤并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以及曾罹患大肠直肠癌并已治癒者。 对於一般民众而言,年纪则是一个主要危险因子。一般认为四十至五十岁以上的人得大肠癌的机会将增加。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4︰遗传性家族史

癌病中常见於遗传性家族史的有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视网膜神经母细胞瘤及乳癌。有家族史的人一但罹患癌病,通常发病年龄较轻,且常为多发性病灶。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5︰如何预防癌症?

癌病的致病原因繁多,很难找出各种病的单一原因,但若能了解各种可能致癌的原因,并尽量避免它或提高警觉,就是预防之道。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6︰大肠直肠癌的治疗?

大肠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但是对於直肠癌而言,放射线治疗和化学治疗占有重要角色,对转移的癌症,目前化学药物和新的标靶治疗药物则有很重大的进展,能帮助这些病情严重的病患。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7︰大肠直肠癌发生的原因?

大肠直肠癌发生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十分明了,不过多数认为可能与食物或遗传有关。最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由於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繁荣、国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传统的生活型态和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在食物方面,肉类、 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提高很多。因此,大肠直肠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遗传方面,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目前虽然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许多癌化的机转不十分明了。总之,肠癌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绝对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导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种步骤演变而成。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8︰大肠直肠癌的症状?

血便、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不规则〉、痔疮、腹痛、不明原因之体重下降、肛门出血、贫血。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Q9︰大肠直肠癌筛检包括哪些项目?

大肠直肠癌筛检包括:肛门指诊、粪便潜血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及大肠镜检查。

(大肠直肠癌多科整合诊治团队)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