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癌症复发的綑绑 (2)
石世明心理师谈「如何与生命的不确定共处」
口述、整理 / 石世明(临床心理师)
生命不断「空转」
多数的人珍视自己生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在生活中填入更多的事情,不停地在心中做更多的计画,让心一直「奔忙」。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上班累了一天,回家後吃完晚餐,为了当个好先生,不免要做洗碗的工作。洗碗时,就开始想要如何好好犒赏自己?脑中浮现:「嗯,等会儿要泡一壶上等的茶来喝,以抒解一天的疲劳」。终於,把碗盘洗完,烧壶水,冲入上等茶叶,坐在舒服的沙发上,正要将茶端入口中时,脑中浮现:「明天有个重要的会议,应该打电话跟同事讨论」,不知不觉茶已经喝完了,却完全没有喝到茶的味道。接着,打电话给同事,对方开始认真地说出他的想法,此刻我的眼睛刚好喵到时钟,已经快要九点了,脑中浮现:「糟糕,还没有签儿子的联络簿,上次因为这样被太太骂得好惨…这次,可不要…」这时候电话那头却传来不高兴的声音,喊着:「石世明,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讲话!?」
各位,这听起来很熟悉吗?你的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吗?洗碗的时候想喝茶,喝茶的时候想开会,和同事讨论开会,心却又不由自主地想孩子的联络簿。心,自动地离开当下,被不断流转的思绪,尚未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所占满,以为这样是「认真在活」,但实际发生的却是:你没有真正在洗碗,没有真正在喝茶,没有真正在讨论,你的生命在「空转」。我们以为自己正紧紧地把生命握在手上,但吊诡的是,我们越把握时间,越用力握住一把沙子,沙子(时间)却不断地从手指间流泄而过。
正念:觉察此时此刻的能力
我们的心,它的习性,总是在追逐一些尚未发生的事,那麽癌症病人担心复发,也可以说是导因於心的习性—心不自觉地逃离当下,追逐未来。这种「习」而不「察」的惯性,经常让治疗後的癌症病人,活得紧张兮兮,担忧未来,失去现在。落入心的习性,不断担忧复发,不仅让生命空转,也降低了生活品质。
正念取向如何矫正癌症病人对复发的担忧呢?
首先要澄清的是,「正念(mindfulness)」在中文字面上的翻译,很容易让人落入:要正面思考,要想得正向积极。这其实是标准的错误。正念和正面、正向一点关系都没有。
「念」这个字,是由「今」和「心」两个字所组成,今天的心,也就是当下的心,此时此刻的心。正念,指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心,觉察当下经验的心。因此,当你吸气时,觉察到自己正在吸气;当你吐气时,觉察到自己正在吸气。正念就是觉察此时此刻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可成为正念的对象,你正在做什麽事?你的心,就在那件事情上面。走路时,你的心在走路上;洗碗时,心在洗碗上;喝茶时,心在喝茶上。换句话说,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在每一个时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当下的经验接触,就是正念的觉察。
正念减压团体课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简称MBSR)的创始人Jon Kabat-Zinn,他对正念的定义如下:刻意地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对分分秒秒,所显露的经验,不给予评价。比方说:刻意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清楚知道身体对当下经验的感知,不要对当下的感受,产生评价。这麽一来,如实的经验,就会一分一秒地向你显露出来。
以正念为基础的取向,这三、四十年来,已经广泛地被使用到不同病人族群,对许多心理议题产生有效的帮助。2010年之後,全球每年约有三百篇的论文,探讨正念的练习,为何能帮助人们解除各种心理调适障碍。在北美已经有超过两百家的大型医疗院所,对病人开设MBSR课程。正念也被使用在癌症病人的心理调适,例如:在加拿大Tom Baker Cancer Center的心理肿瘤照顾团队,证实正念减压能降低病人的身心压力,有效促进心理调适。他们将十年来的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发表在“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 A Step-by-Step MBSR Approach to Help You Cope with Treatment and Reclaim Your Life”一书,台湾在2014年5月,出版这本书,名为《正念减压,与癌共处》(心灵工坊出版)。
压力、情绪、生理三者环环相扣
癌症病人压力、情绪和生理问题,三者环环相扣。在2009年,我们医院调查了将近两百五十位乳癌治疗後病人,请她们评估治疗结束後的生理状态,像是:失眠、体重增加或减轻、记忆力衰退、热潮红、淋巴水肿…等,也报告当时忧郁、焦虑、担忧复发…等心理状态。结果发现:认为生理问题较严重的人,他们在焦虑和担心复发的分数也比较高,自评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和焦虑程度,两者有显着的正相关。
此外,我们将病人自评「副作用的影响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1)已减轻、2)一样、3)更严重。再比较这三组病人,在焦虑和担忧复发的分数。结果发现,当病人自评副作用更严重,他们在焦虑和担心复发的分数,也显着高於其他两组。这个结果显示,自认为副作用较严重的人,他们较为焦虑。虽然我们还没有办法回答:到底是生理问题,引发焦虑;还是因为焦虑,让病人觉得副作用更明显。但这个研究让我们看到,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两者互相牵动、密切关连。
体验正念呼吸(mindful breathing)
正念减压如何从身—心交互影响,来协助病人减轻压力和担忧?
让我们先来体验一下三分钟正念呼吸。这个练习分为三个大步骤,先检查现况,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再将注意力集中呼吸,最後让对当下的觉察,扩展到全身。请跟随我的引导:
一开始先觉察目前的环境,感受自己正坐在椅子上,微微闭上眼睛,找到一个正直的姿势,或是舒服的姿势,感受到整个身体坐在这边,脚掌稳稳踩在地上的感觉,感受到你的脚踝、小腿、膝盖,感觉你的大腿、臀部正安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觉察脊椎支撑你的身体、肩膀在两侧、脖子支撑着你的头,一种安稳的感觉。
首先,将你的觉察回到你的内心,觉察此时此刻,有什麽想法,在心中升起,也许是刚刚的谈话,也许是今天发生的事;感受有什麽样的感觉或情绪,从你心中浮现;感受一下你的身体哪里酸酸的、哪里痛痛的,或者是哪里有舒服的感觉。
就只是知道你的感觉,不要试图改变它,也不要被它抓住,试着对眼前的一切开放。任何想法、感觉或身体感受,都让它可以在那里来来去去。
接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呼吸。吸气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吸气,吐气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吐气。清楚明白整个吸气的过程,清楚明白整个吐气的过程。慢慢找到,让你感到轻松、舒服的速度。
如果心飘走了,没有关系,把它温柔的带回你的呼吸。就只是知道,你的心飘走了,不要责怪自己,只要回到呼吸就可以了。吸气的时候,知道正在吸气;吐气的时候,知道正在吐气。
接着,再把注意力,从呼吸慢慢扩展到全身。好像全身的细胞都跟着你一起呼吸。吸气时,感受全身吸气,觉察脸部肌肉、皮肤表面的感觉,觉察到身体起伏的感觉。感受全身细胞,都在吸气的感觉。吐气时,感受全身吐气,感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吐气的感觉。
再做三次呼吸,全身吸气,全身慢慢膨胀;全身吐气,全身慢慢收缩。感受全身呼吸的感觉,清楚觉察呼吸的感觉,把这样的觉察,延伸到今天生活的每一个时刻。
惯性:从刺激到反应
对於外界每天无数的讯息和种种刺激,我们的心是怎麽样反应的呢?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既有、建立好的习性来做反应。举例来说,当一位癌症病人因疼痛,无法做饭给孩子吃的时候,惯性反应可能是「我不是好妈妈」。当先生不接你的电话时,心里直觉「一定有小三」。做完化疗,会到家,看到地上都是孩子的玩具,心中浮现「我的命好苦」。使用惯性的好处是:我们能对刺激不加思索地反应,可以节省大脑运作,增加效能,但也往往让我们看不清处事实,惯性反应成为情绪的来源。
再以一个常发生的例子:「你完成化疗,头发掉光,带着头巾。一个认识的朋友,迎面走过来,你正要举手和她打招呼,但她却好像没有看见你,就这样与你擦间而过…」各位,你脑中立即浮现的是什麽?
A听众「喔,我变得太丑了,她认不出来」(难过)
B听众「她一定是怕传染,所以走的这麽快,连看都不看我」(生气)
C听众「很伤心,你看我就是这样,都没人爱!」(沮丧)
各位,对同一情境,三个人出现三种不同的想法,哪个想法是正确的?都正确?都不正确?其实我们真的不知道对方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但是对方没有跟我打招呼,的确让我们很快浮现出不同想法,紧接着想法的,是不同的情绪:认为丑的想法引发难过;怕传染的想法,激发沮丧;没人爱的想法,导致沮丧。多数情况下,想法一出来,我们立即陷入情绪之中而不自觉。
担忧复发的惯性认知模式
复发担忧心理过程,不也是如此吗?了解心的运作,才能够跳脱对复发的担忧。
请问各位:「半夜三点,因骨头酸痛(身体感受1)醒过来,想翻身,却翻不过去…」。病人脑中闪过「惨了,治疗没有效果」(想法1),马上引发沮丧(情绪1),这些反应,让他更注意到,骨头旁边的肌肉,更有刺刺辣辣的感受(身体感受2),进而引起「我快要变成废物」(想法2),然後感到绝望(情绪2)(如图所示)。
「身体感受—想法—情绪」这三者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循环锁链,我们的心,真的跑得很快,可能衍生出的想法,像是:「我会不会痛到死为止」、「我的人生变成黑暗」「我对不起家人…」。於是第一圈、第二圈,第三圈…的循环,不断衍生出来,最後「癌症一定就要复发了」,这个想法似乎变得牢不可破。这麽一来,落入此循环的病人,他的心情更为低落,疼痛变得更为剧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