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

[最後编写日期:2014/04/15]

台湾醒报社长林意玲访郑春鸿谈癌症病人

整理 / 保罗

林意玲(台湾醒报社长):今天来到我们节目中是和信治癌中心医院文教暨公共事务部主任,多年从事多媒体卫教工作的郑春鸿。为什麽访问他呢?因为他有一个很特别的一个网站,叫做《台湾病人网》(www.patient.org.tw),他非常关心病人的权益,让病人透过他的网站来说话,也提供平台进行医病沟通。郑主任服务的医院是专门治疗癌症的医院,所以他有机会了解许多癌症病人的感受。(编案:《希望大学》patient.org.tw网站、台湾癌症病人网cancertaiwan,org 也欢迎参观)

从病友的经验,对生命有新启发

林意玲社长:您以前是媒体工作者,後来投入了医院的行政工作,要不来谈一下什麽样的机缘让你从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岗位,进入一个很优秀的治疗癌症的和信医院,来担任文教及公共事务的工作呢?

郑春鸿(和信医院文教部主任):我到和信医院服务,今年是第十年,在和信医院之前,我有二十年的时间在新闻界工作。在上一个职场的结束的时候,我很幸运有机会到医院来写病人的故事。
  医院不只是一个治疗、住院的地方,包括病人和医师、病人和护士及其他医疗人员,病人和家属、病人和病友,乃至病人病中对生命的体悟等各式各样的故事都会在这里发生;而医药的新闻,也不只是一些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所谓「医学新知」,一些貌似新闻的置入性行销报导,它还包括台湾医疗生态、健保制度、医学教育、医学伦理等议题与故事也非常的值得大家关注。更值的关注的,对大众而言,从病友如何面对重大疾病的经验,确实可以使自己对生命有新的启发。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病人」、「病人家属」指的不是别人,我们的一生,人人都有机会扮演这个角色,只是时间的先後、长短,以及病情严重与否不同。

癌症不是少数人的问题,是公众议题

林意玲社长:您十年来都是在写病人的故事吗?也有医生的故事吧?

郑春鸿主任:我在医院采访的内容,除了病人的故事之外,也报导不少癌症病人如何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疾病以及自我照顾的知识。因为癌症病人从发病一直到康复,大约有五年的时间要做密集的卫教。到目前,我已访问超过一百位医护人员及医院行政人员,他们都很乐於站在病人的立场,以专业和爱心协助病人渡过人生最大的难关。我等於代替病人及家属向医师和护理人员,以及医学技术的人员来请教他们,特别在病人的治疗当中,五年内要怎样的保养身体?怎样来面对他们因癌症治疗所发生的一些其他疾病及副作用,也包括如何在「後癌症时期」有理想的心灵调适等。

林意玲社长:癌症多年来一直是台湾十大死因的第一位,癌症病人可以说是增加而不是减少,是吧?越来越多?

郑春鸿主任:是的,癌症确实越来越普遍。根据统计,人从一岁到八十岁,四个人里面会有一个人会得癌症。在一个家庭里面如果说有一个人得癌症,全家的人都会陷入愁云惨雾。因此,如何面对癌症,确实是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知识。癌症,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少数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公众议题,大家都关注的社会议题。

癌症已经渐渐地被看成了慢性病

林意玲社长:我很多朋友只要一听到得癌症,大概眼前一片漆黑啊!觉得世界末日了。主任要不要跟大家说一说,至少在和信治疗医院里,是不是有很多人也是能够活着出来,并非所有的癌症都是不可以治疗的。此外,大家为什麽都那麽怕癌症,觉得这是绝症?

郑春鸿主任:是啊!癌症确实渐渐地是可以被治癒的,尤其是早期发现的癌症,治癒的可能性就更大。事实上,癌症也已经渐渐地被大家看成了一种「慢性病」了,各位知道其实有很多慢性病也不能完全被治好的,比如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你有听过完全治好的吗?基本上,医学上,病人在治疗告一段落後,几年之内不再复发就算「治癒」了。

林意玲社长:不再恶化的意思。

郑春鸿主任:就是能够控制的住,能够控制它,让它不会再作乱,就算是一种治癒了。

多数癌症疗效还没那麽立竿见影

林意玲社长:这些年来,您知道全世界的医疗技术人员都在努力研究癌症的「新打法」,包括新的武器,新的治疗方法。您是不是也借这机会对已患癌症的家人或自己不要灰心,因为只要我们「气够长」,可以等到更好的医疗方法出现的一天。

郑春鸿主任:的确,癌症治疗的技术与药物越来越进步,我也很希望能够提出一些鼓励的答案来,但是实际上,也并没有那麽乐观,否则世人就不会谈癌色变了。
  我们可以从过去五十年来看,人类很多的疾病,在医药的治疗上都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癌症相对就没有像其他的疾病,对不同的癌别,以及各期别的病人,都可以有这麽立竿见影的疗效,不像其它疾病的治疗进步这麽大、这麽快。

林意玲社长:癌症的主要治疗到现在还是用化疗、手术、放疗吗?化疗很辛苦,它是如何打癌细胞?

郑春鸿主任:癌症化学治疗,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可以分成几个大类:第一种是比较传统化学治疗药物,可以称为「歼灭型」的治疗,也就是直接杀害癌细胞,它是去迫害癌细胞本身的DNA、RNA,或其他物质,以致於癌细胞没有办法继续生存;第二种是最近常提到标靶型的药物,它是间接的杀害癌细胞,所以它的副作用会跟歼灭型的不太一样;第三种是诱导型的治疗,有人说是它让癌细胞「改邪归正」,变成正常的细胞。目前为止,癌症的治疗,在我个人看来还是很「野蛮」,您提到的「三大武器」放疗、化疗、手术,以及其他疗法,基本都还满野蛮,也就是很侵入性,副作用挺大的。病人治疗期间,必须有强大的求生意志,否则「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再好的药物也无「福」消受。
  当然,癌症治疗渐渐地出现一些新的观念,比方慢性白血病的标靶治疗药物「神奇橘色小药丸」基立克,效果显着;比如只要配对成功,很多疾病经由骨髓移植,也能达到康复。但也不是说所有的标靶治疗,都适用每一个癌症病人,比方说,有些必须病人在基因上有什麽特别的表现,吃某种标靶药可能好点,但也不保证吃了就会痊癒。现代药物推出,一百个人吃同一药物,只要五十个人有效就已经很不错了;也许有更好的药物,一百个人吃,可以70-80个人有效,但那20%、30%的那些人算倒楣吗?当然绝对不是,一定是他们身体的那个疾病有它的特性,上帝创造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能大家都「照书生病」,临床医学是根据「统计学」找标准疗法,「标准」指的就是「中间值」、「平均值」,当然就只代表「部分的你」,而不是为你量身订做的药。
  事实上,多数的标靶药物都没有那麽成熟,还在发展过程中就上市了。同时,在经济上,标靶药物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支付的,它的药价从每个月十几、二十、三十万都有,这不是说一般人支付得起的。当然有一些标靶药物比如说治疗肺癌的艾瑞莎(Iressa),以前要自费,现在病人若有特定的基因表现,第一线就可以使用,效果颇佳,确实是福音。

让自己的身体不再成为癌细胞的沃土

林意玲社长:这样讲,得癌症就不太有希望吗?

郑春鸿主任:也不是这样讲。还是回到我刚刚说的,其实我们不妨把癌症看作一种慢性病。到目前为止,除了子宫颈癌和人类乳突病毒,鼻咽癌和EB病毒被证实有直接关系,至於其他的癌症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细胞「叛变」,不是外来的。而为什麽有的人细胞会叛变;有的人细胞就不会叛变呢?当然有很多原因和说法。我们用了现代最好的医疗技术,确实能相当程度地把某一些叛变的癌细胞压下来,也就是说把那些「流氓」统统都管训了,但似乎没有把这些流氓各个都判死刑枪毙,所以也不保证癌症在治疗後,绝对不会复发,这就跟我们无法保证一个健康的人一定不会得癌症一样。
因此,每一个癌症病人如果能够在基本的康复,医学上认定的痊癒之後,在生活上多加注意,让自己的身体不再成为癌细胞的沃土,原则上流氓癌细胞即使还在,但是它就不会再出来作乱,不会复发,也就等於是控制住了。
  所以癌症病人也不见要那麽悲观,但是病人必须在基本的康复和痊癒之後,有决心去过一个更健康的生活,特别注意饮食,充足的睡眠,多运动,保持喜乐之心,让自己的身体不再是癌细胞喜欢待的地方,这麽说,癌症还是可以对抗的呢!

发病之前,出现前所未有的压力?

林意玲社长:了解,虽然我一直在逼问郑主任这世界上有没有更好的药治疗癌症?科学的发达是不是可以让癌症的病人对未来有多一点期待,可是郑主任给我们的答案基本上还是认为说,第一、癌症病人要学习与癌症共存,与癌症作长期的抗战;第二、不能只靠医院,靠医生,靠药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怎样来面对身体里细胞的叛变,要求自己在生病後,创造一个不让癌细胞攻击的环境。
  全世界,至少以台湾来讲,百分之二十的人,四分之一的人会得癌症。虽然我们人活在这世界上,到最後都会有一个方法会去「死」,比如说,我个人就是得了糖尿病,我先生是有高血压,我认识的很多的朋友得癌症。
  郑主任提到其实要把说癌症当做一种慢性病,长期抗战的一种疾病,它可能不容易短时间治癒,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一种比较健康的态度来面对它。癌症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有些什麽样的可能性可以期待呢?

郑春鸿主任:我先声明:我是新闻工作者,不是医疗专业人员,我所有的医学常识都是经过我长时间对癌症专科医师以及病人的访谈,个人观察及阅读而来的。
  关於基因的治疗,的确,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癌症治疗有所突破。透过基因的辨识,使我们在临床上更能较清楚看到同样是肺癌、血癌、乳癌的不同癌别的病人,他们的病其实不完全一样,需要的治疗也必须不同。将来的癌症治疗,一定会慢慢的走向「个人化治疗」,因为我们希望「把对的药、正确的疗法给对的人」,这样才不会浪费,不会在尝试与错误当中延迟很多治疗的机会。
  要走到「个人化治疗」,我们需要相当多的资讯:第一、药物本身有没有高度的选择性,这选择性一定要找到一个标地物;第二、我们一定要有这病人本身很详细基因的资料,我们才能知道病人的基因型态是不是具有药物的标地物。我们希望走向的个人化治疗,都需要蒐集齐全的资料。
  「基因图谱」只是上帝给我们的一张当初他创造人体,「比较详细」的地图。大家都有经验,开车跟着卫星定位的地图走,有时都还会迷路,更何况人体功能运作的路径是互相效力的,不可以随意拦路截道的,它不知比公路要复杂几万倍,要努力科研的同时,我们仍必须时时祷告,求上帝给我们更多的智慧,使病人少受苦啊!
  我们知道虽然最近几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研究不少跟癌症有关,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前沿的研究,得到一些观念上关键性的突破,至於这些研究何时真正能够运用在医疗上嘉惠病人,可能都还要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这些治疗的新方法,我们把它交给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就好了。
  对一般民众而言,我认为每一人应该思考及实践怎样去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癌症病人,这一部分比较实惠一点。以我在和信医院这些年来,跟我深谈过的病人和病人家属不少,我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我经常会问癌症病人一句话:「你在癌症发病之前一年,有没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现?」到目前为止,我听到的答案,几乎100%每一个癌症病人都说有,而几乎100%的病人都没主动告诉我那个「前所未有的压力」是什麽?可见都是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虽然说现代人普遍生活压力都不小,压力的评估与认定也满主观的;每一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不过「前所未有的」是一个「比较词」,也就是过去少见或未曾发生而重大的压力,这是可以确实指认的。如果多数的癌症病人都说有,它就是一个值得正视的讯号,至少大家要彼此互勉,遇上特别大的压力时,不要长期「吞忍」,必须要想办法找到出口,将压力释放开来。

心情与压力主宰优质生活

林意玲社长:总而言之,就是有很大的压力会带来细胞的突变?

郑春鸿主任:如果你直接去问身心科的医师:「压力会不会造成癌症呢?」他会跟你说:「没有相关研究证实。」的确,压力不是细菌,不能量化,也没有固定发生的路径,确实不好证明它是否和癌症的发生有关。
  不过,实证医学没有研究并不能代表没这回事儿,我们病人之间彼此的分享,都特别感受到心情与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然,压力很难证明直接导致癌症,但即使我们不从学理上,而从基本常识看,一个人的心情不好,就会睡不着,就会吃不好,他的生活就会失调,免疫力也会下降,比较容易生病。当然,癌症的发生与否,也不见得和免疫力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大家恐怕无法否认,心情与压力主宰着我们是不是过着优质的生活,它是我们日常吃喝拉撒顺不顺畅、舒不舒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常期的郁卒,影响生活作息,拖着一身臭皮囊,不得癌症,也好不到哪去啊!

喜乐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

林意玲社长:了解。台中有一位妇产部主任曾说:在妇科里面也有很多的癌症,她发现她的病人中只要是比较能够勇敢、健康思考的,比较容易治好;相反那些很挫折感、很负面情绪、压力也大,愁苦的人,就不容易治好。癌症治癒与否好像跟医生开的各种治疗方法没有太大的相关,反而病人自己的态度可能是决定他自己能不能治好。这我就想起《圣经》上有一句话说:「喜乐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看起来快乐的心情是面对不管是任何的压力,还是环境,还是疾病,非常非常重要的法宝。压力会不会导致癌症,不一定。但是得癌症的人在他发现有病之前,通常都会有一个巨大的压力,这点我们确实是应该积极地去面对。

郑春鸿主任:的确,在我看来不但压力和生不生病有关,反之亦然;快乐会使人健康。

林意玲社长: 愿闻其详。

郑春鸿主任:《圣经》真是至理名言,「喜乐的心」真的是良药;「忧伤的灵」确实会使骨枯乾。在我观察之下,治疗中的癌症病人,能够活下来的,往往都是很正向思想的人,也就是在患难中也能欢欢喜喜的人。比如我的一些病友,他们在做化疗,很累了,还能做饭给全家人吃,那种人都会活下来;做化疗很累了,他还是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做一个快乐的发电机,当别人很担心他的心情会不好,他还会讲很多笑话给旁人听的,那种人他就会活下来。相反地,经常负面思考,忧伤的人,治疗的效果常就会打很多的折扣。(未完,待续)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