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艺术存在的目的

[最後编写日期:2018/04/12]

 (朱玉芬摄)

【台湾癌症博物馆 芝麻开门16】

同情,就是我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统一,或者别人的情感与我的情感统一。艺术家追求同情。同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更高层次上的需要。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同情是艺术的生命。……

文 / 温馨 

    探索人体奥妙自古以来就是热门议题,从古典的解剖学版画、X光照片、心血管造影乃至於人体解剖,满足了大众透视人体的欲望。医学影集的风行可说是重现了「外科」医学在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代经常公开在舞台上进行屍体解剖、动物与人体交互输血等「外科医学表演」来获得赞助与经费的传统。

《人体的构造》集医学与艺术大成

   欠缺透视科技的时代,想要看穿皮肤下的身体组织只能犹如恐怖电影般,刀斧加身:剖肚、开肠来检视并详细描绘人体各部位的组织,藉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认识。而描绘人体则需要高深的绘画技巧,因此医学解剖在文艺复兴乃至巴洛克时期,与当时的视觉艺术息息相关,达文西、米开朗基罗等人莫不深谙人体解剖与组织,而解剖学之父维萨琉斯(Andreas Vesalius)的钜着《人体的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更是集医学与艺术大成之作。这本献给腓力二世的钜着出版於1543年,是出自於文艺复兴时代威尼斯画派宗匠提香(Titian)工作室的杰作,尽管真正动手制作的并非提香本人,却是提香的门生卡尔卡(Jan van Calcar)着手描绘并且由提香工作室进行雕版与印刷。

  《人体的构造》提出了解剖学的前瞻观点——把人体的内部看做一个充满各种器官的三维物质结构,并以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检视彼此间的交互作用。至今这本高度详细而且精密的版画作品,依旧被视为医学及艺术上的经典大作,而这本书的封面,正是刻划维萨琉斯在众人面前公开展示、解说解剖学的表演。由这本书是由提香的弟子及工作室操刀制作,因此画作中的人体肌肉、骨骼、除了力求精密、正确之外,更注重姿态的力与美,以及艺术上的表现性,这些高度表现性的人体姿态,更成为20世纪美国艺术家劳伦斯(Jacob Lawrence)创作作品「维萨琉斯套件」(Vesaliu Suite)的灵感来源。

解剖曾是公开表演,热门的绘画题材

    值得注意的是,解剖这件事在巴洛克时期不仅是公开表演,更是相当热门的绘画题材,例如大画家林布兰便曾以解剖学课程(表演)画过两幅作品,包含了「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Nicolaes Tulp)以及比较鲜为人知的「德曼博士的解剖学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Deijman),林布兰的作品同样也成为现代许多小说、电影与电玩的灵感。

    从维萨琉斯的《人体的构造》到1895年仑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X光为止,我们对人体的透视因为X光而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视觉艺术创作,也因为X光摄影而有了新的尝试领域。英国的艺术家维赛(Nick Veasey)把X光摄影从单纯的人体检验工具,发展成独特的视觉摄影艺术,维赛拆解各种生物与事物的内在组织与结构,在一张张黑底相片上化为银白色的X光透视结构图,不仅给予观赏者认识生活环境事物的全新视角,更藉此向前辈艺术家致敬,例如维赛的作品「X–杜象」(X-Duchamp)是源自在小便斗上签名的达达运动(DADA)大师杜象,「X–马格利特」(X-Magritte)的灵感来源则是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特的着名绘画作品「这不是一支菸斗」,无论是达达运动还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追求的是质疑并跳脱表象的真实。

艺术能抚慰心灵,也具有疗癒能力

    
X光摄影照片是平面影像,对於观察生物的立体构造仍然有诸多限制,尤其是对於体型小的生物来说。近年来,在生物学流行制作「透明标本」,除了制作方式异於传统的「剥皮标本」与「解剖标本」,也创造了极大的视觉飨宴。

    例如:德国医师冯哈斯根(Gunther von Hagens)把捐赠者的大体以不同的姿态来呈现不同的主题,其中更有许多姿态设计是参考自维萨琉斯的《人体的构造》,强烈的视觉刺激让观赏者体会到,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型态对身体会造成什麽样的影响。

    人类的智性可以用於探索科学、创作艺术乃至於思辨哲学,医学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昇华,也是生命内涵的养分。艺术运用某种技巧表达出的富於美感,令人有愉悦的感官享受与思维之乐趣的思想。「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电影」、「科技与新媒体艺术」等都为艺术类范畴。这些艺术常常能抚慰人们心灵,也具有疗癒的效果。

人的情感创造了艺术,艺术创造人的情感

    ㄧ开始我们对於艺术的意义,可能就只认为在博物馆或是美术馆那类的展览品才是艺术,但其实艺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食、衣、住、行几乎都跟艺术有着很深的关系。建筑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台湾的四合院、法国的巴黎铁塔、荷兰的风车、埃及的金字塔等等。这些都是艺术的一部分,这让我们了解到,艺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人的情感创造了艺术,反过来,艺术又创造了人的情感。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着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

2018年,一个既像末世又像新纪元的时代

    确实,情感(尤其是激情)一方面构成了美术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美术创作中所选定的视觉对象必须不仅仅是美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感动的,而且还必须对其内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彻底的情感体会。因为情绪的肤浅往往导致作品的空洞无物,而理想的画面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凝缩。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

    而艺术总是在回应着时代,2018年一个既像末世又像新纪元的时代,接壤人文精神旁落,後人类主义像新纪元的时代,接攘人文精神旁落,後人类主义倾巢的交口,机械人苏菲雅(Sophia)成为全球媒体的宠儿,谷歌的机械学习(Machine Learning)正以超人类的速度培养各种「思考」技能;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无疑成为未来能源和移动想像的具体化概念。

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新世纪运动泛指身、心、灵一体的思想,虽然汲取世界各大宗教的宏观精神,却是去中心化的、以个体意识为主,并视个体作为与万物对接的导体,主张「信念创造实相」,并相信意识的进化将使世界更乐观。凯瑞敏锐地照见当下时空的瑜珈热潮,在实(社会群像)与虚(哲学思想)之间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导引至新媒体艺术企图开发的另一个端口。

    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大致上说,人类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很多同艺术世界关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独、惆怅、悲壮、压抑、空旷、崇高、庄严、神圣、荒寒、淡远、宁静、凄清和敬畏等。

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

    英国唯美主义、提倡「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1856-1900)曾说:「伦敦一直有雾,可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雾不了解。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当莫奈在英国展出他画笔下的伦敦时,英国人却犯疑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雾都」果真是画家笔下的那般面目吗?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雾气怎麽一到法兰西人的眼中就变成一片紫红了呢?然而,当英国的观者疑惑地走出展览厅时,他们无异於经历了一种体验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为自己头上的雾气真有某种紫红的色调!莫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就这样使伦敦的市民几乎是唤了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而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道路》一画後,他第一次看见了俄罗斯阴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就必须把他对於各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否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零。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艺术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对任何事物、对任何美丽的风景、人物,画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溶进对该事物的理解和态度。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的话,我认为他是不会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偶然创作出来也是空洞乏味。不会给人以美感或联想,或给予人以启迪。也不会有任何意义,作品也就没有了价值。

表现,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表现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它才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所创造的不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的体现。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的。

同情,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艺术创作的目的,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是什麽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所谓同情,就是我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统一,或者别人的情感与我的情感统一。艺术家追求同情。同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更高层次上的需要。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同情是艺术的生命。

    瑞士心理家荣格认为「艺术家由於受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的驱使,必然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从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破坏,因此,艺术家的生活即使不说是悲剧性的,至少也是极度不幸的。」

梵谷把孤独化成为绘画的语言

    梵谷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梵谷通过绘画语言,力图传达、说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孤独。这是普通日常荷兰画无法说出的。

    梵谷的成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把这种孤独表现在画布上,使孤独这种情感成为绘画的语言而得以确立,从而丰富、拓宽和深化了人类的情感。他的成就就是用绘画语言说出孤独这种普通日常语言很难说出的、很难加以描绘的抽象情感。

    梵谷是个极端敏感的人。世界的不安传达给了梵谷,感染了他,进一步加深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以至於达到了「极端」的程度。然後他把孤独、凄清、压抑、苦闷和忧郁——这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编织成一幅幅油画。而一切深刻的绘画作品都包含了孤独等的情感或元素。

台湾癌症博物馆 : 医学与艺术结合崭新的开始

    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是以情感人的,处处离不开情感因素。艺术创作的动机,追根於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因素。艺术创作不是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是动静的描摹、表现。在所有艺术作品中,无不充斥着情感这个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奥的领域内,才能被艺术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好的艺术创作。

    相信大家对各式各样美术馆、博物馆都不陌生,从北到南,每一个城市都有属於自己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节,在Google搜寻栏输入艺术、博物馆便会得到无数选项。如果进一步过滤与数位、科技、癌症有关的,可能就剩下个位数字了。

    而和信医院建筑内外环境规划都已病人为优先考虑设想,医院并定期出版的双周刊以文字传递医疗知识、抚慰病人及家属,并在未来更进一步规划与科技新媒体艺术结合的「台湾癌症博物馆」,相信在和信医院带领之下医学与艺术结合将有崭新的开始。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