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学博物馆的身体展示

[最後编写日期:2018/04/13]

 (朱玉芬摄)

【台湾癌症博物馆 芝麻开门17】

对於另一个身体的凝视,无疑是确立自身的良好存在的一种行动。反过来说,被凝视者呢? 一个已死,却又彷佛活生生的人体——标本?曾经活过而今被凝视的人体,与观者自己的关系会是什麽?--郭瑞坤,2012,〈身体跨界与社会划界—以人体世界展示为例〉,页11-12

文 / 江濡因

「艺术化」的身体展示与健康教育?

    近年在全球引来广大争议的身体展示《人体奥妙 (Body Words)》,是由德国解剖学家兼策展人Gunther von Hagens将人体塑化後,运用耸动的医学议题(例如抽菸者的肺、健美的肌肉、性与爱),以及艺术性的展示空间设计,包装成为警惕人们重视健康的科普展览。对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的体验,或说透视人体秘辛的大好机会。尽管现代解剖学早已在学校或博物馆,以图像或模型为媒介,试图揭开与传播人体内部的真相,但是直接将人体以商业售票及「类塑胶模特儿」的方式展示,倒是前所未闻,游走道德边界。

    策展人声称这是一个完全合法的展示,所有标本皆已事先取得使用同意书,却仍无法压制展场外面抗议群众的愤慨。其中最大争议即是其商业性的使用目的。有别於医院或医学院里大体解剖的首要目标为疾病治疗及促进医学发展,von Hagens毫不遮掩地将过往在私密场所呈现的人类身体公开展演。人们在观看时,也往往抱持着「猎奇」及「警惕」的眼光,将曾经呼吸着的人们视为异类。这种群体对於「他者」的凝视及缺乏尊重,曾经是二战後德国与日本受到谴责的主因,也是造成这两国观众对此一展览特别敏感且强烈反对的特殊历史与社会背景。

    这一场争议的价值不仅在於抑制商业性的人体展示,回过头来,我们亦可以思考,台湾近年在医院及医学院成立的医疗博物馆,如何公开地诠释人们的身体与疾病? 在传递医学知识的同时,又要如何避免成为两面刃,将病人的身体作为被观看的他者呈现在世人面前。

台湾的医学博物馆

    综观台湾近年的医学博物馆(参见附表),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为医院或医学院成立的院史馆,展示院方之发展缘起、历程及成果,也是数量最多的医学博物馆类型,不过开放时间通常较短或者不定期,也缺少现场导览人员及举办推广活动之人力;其次为医学院以医护人员之教育为主要目的成立的医学博物馆,特别重视学校师生的交流,及运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目前多是以台湾医疗史为主要内容。例如1998年成立的台大医学院医学人文博物馆的主要内容为台湾医疗史,服务对象主要为院内师生,亦开放一般大众参观。中国医药大学於1991年成立的立夫中医药展示馆专注於中医药历史及药材知识之传递,相较於台大博物馆,未特别强调与校内课程之结合,而是以一般大众为展示对象。2014年高雄医学院成立之高医校史暨南台湾医疗史料馆,得天独厚的拥有一批原高雄卫生局「台湾医疗史料文物中心」文物,使其定位不只是大学博物馆,亦肩负了向社会大众展现南台湾医学发展及地区特殊性的公众责任。

    最後一类,是各种医疗机构非以院史为核心成立之医学博物馆。例如台南的乌脚病博物馆,是以现地保存及医疗场景重现方式呈现1957年间乌脚病在南台湾爆发,基督教会与在地医生如何陪伴病人度过难关。相较於其他博物馆,虽然没有大量现代展示设备与学术资源支援,但是展示内容特别关注病人之心情及医生在诊疗间之无奈,呈现出医病双方身为「人」之局限与关怀,反而动人的呈现出台湾医学现场的真实性。另外秀传医院的医学博物馆位於秀传健康园区,园区内部除了有医学馆,也有艺术馆及秀传医院鹿港分院,并吸引附近鹿港观光区之游客,结合白兰氏博物馆、缎带王文化园区及台湾玻璃馆形成文化之旅路线。此一博物馆以各式放大模型展出人体的器官,表达西方生理系统下「功能」的身体概念。

台湾医学博物馆的身体观

   人类学暨博物馆学家王嵩山指出「博物馆对於身体的知识与其体现,不但牵涉科学的与文化的不同观点,也牵涉肉体与精神、集体与个人、内与外的互补性对立」。如同上述,目前台湾成立之台湾医学主题博物馆所呈现之身体观,大多仍偏向科学的、肉体的、个人的及内在功能式的身体观。博物馆以各种模拟场景企图重现医疗现场之真实性,在其中呈现的却是一个在现代医学仪器中陷於无助的身体,让观者不禁对病痛感到害怕,对於病人感到怜悯。也就是说,偏重以科学方式展现身体,不论是前述von Hagens解剖学式的展览,或者以生理学为主,透过放大模型说明人体器官的运作机制,都无法呈现身体在解决生命受挑战时的反应。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holism)、关怀文化差异的医学博物馆。

    和信医院正在筹备台湾癌症博物馆,汲取前人经验,试图呈现的必须是一个既能从医者角度推广最新医学知识,也能以病人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博物馆。病人,不仅是患病且受苦,也仍然是具有影响力、试图与生命困顿共处的人。此外,台湾癌症治疗在本地社会文化脉络下,医者、病人及其家属面对癌症也有其特殊的应对之道,未来在特展及各种推广活动中将持续更新呈现,以展现疾病治疗及医病关系的多元面貌。

  (资料来源:江濡因制表)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