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先生,你闯了什麽祸?
文 / 郑春鸿(文教暨公共事务部主任)
最近,台湾最近打算推动《肥胖防治捐》,针对高含糖食物课税。报导指出,在国内吸菸人口逐渐缩减後,国民健康局下一步打算推动「健康促进法」立法,将针对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课税,最快後年开始实施。
开徵糖税,现已成全球趋势
开徵糖税,现已成全球趋势,目前世界各国已有丹麦、墨西哥、芬兰与美国部分州开徵糖税,为确保人民健康,将来应会有更多国家效法跟进。不过,丹麦甚至在实施1年後,国税局评估发现人们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促使他们远赴邻近国家如瑞典、德国购买起司与肉品,因此2012年将肥胖税紧急喊卡。
美国人虽有3分之2过重或肥胖,纽约、旧金山、加州、伊利诺也都提出含糖饮料课税的法案,但多被视为「妨碍个人选择自由」,没有真正送出国会。即使纽约前市长彭博过去曾颁布汽水禁令,禁止16盎司(约473毫升)的重量杯饮料,但在饮料工会强势施压、诉讼後,最高法院最後驳回禁令,认为纽约政府执法逾权。
长年以来提倡健康饮食的英国名厨杰米奥立佛说,他并不是赞成「万万税」,而是因为当饮食影响健康的比例越来越高时,那就需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英国名厨杰米奥立佛也表示,吃含糖食品就跟抽菸一样对身体有害,奥立佛认为糖是「下一个恶魔」,会摧毁生命,公开支持英国应向法国学习,对含糖食品课税。
3.6%癌症病例和体重过重有关
一篇发表在「刺胳针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全球各地每年约50万起癌症病例与体重过重、肥胖问题有关,占约全球总数3.6%,尤以北美地区问题最为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WHO)辖下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这篇研究的依据广泛,包括184国2012年的罹癌病例与癌症死亡率的大型资料库。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表示,身体质量指数(BMI)如今成为一大风险因子,2012年48万1000起癌症病例和体重过重有关,占约总数3.6%。在男性方面,13万6000起新增癌症病例和体重过重有关,超过2/3是大肠癌与肝癌;女性方面则有34万5000人因体重过重罹癌,近3/4为停经後乳癌、子宫内膜癌与大肠癌。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主任魏德(ChristopherWild)说:「随着经济发展,和体重过重与肥胖有关的全球罹癌人数预计会增加。」研究结果凸显出帮助民众维持健康体重来降低罹患各种癌症风险的重要性,并可协助开发中国家避免已发展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各项问题。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北美地区面临的体重相关罹癌问题最为严重,2012年约诊断出11万起和肥胖有关的癌症,占全球比例23%;中国大陆地区则约5万人因肥胖问题罹患癌症,占全球比例1.6%。
肥胖的元凶真的是「糖先生」吗?
大家很容易就把肥胖和「吃糖」联想在一起。这一阵子,「糖」已经被污名化到和「毒药」几乎是隔壁亲家了。究竟肥胖的元凶真的是「糖先生」吗?一项针对逾三万三千名美国民众所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研究首度产生明确证据显示,含糖饮料会与影响体重的基因产生交互作用,造成饮用者在遗传之外的肥胖风险大增。这表示含糖饮料对於带有易胖基因者尤其危险,而多数人体内至少都带有部分易胖基因。
这项基因研究是由哈佛大学公卫学院进行,研究员检视三十二种与体重有关的基因变异,参与实验者每四年就要填写一份详尽问卷。研究员发现一项明显模式,喝愈多含糖饮料者,基因对体重及发展出肥胖症风险影响愈大,总卡路里摄取量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则相对不明显。
含糖饮料对肥胖症影响巨大
另外两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大型实验也发现,让儿童和青少年喝无卡路里饮料来取代含糖饮料,可减少体重增加。其中一项实验,波士顿儿童医院把无糖饮料和含糖
饮料送到两百二十四名过重或肥胖青少年,但未改变青少年运动习惯或给予营养建议,一年後发现无糖组青少年体重较含糖组少了一.八公斤。但在停止派送瓶装水後,两组青少年体重差异消失。第二项实验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让六百四十一名年纪从四岁至十一岁不等、体重正常学童每天饮用含糖或不含糖的水果味饮料,一年半後含糖组学童体重较无糖组多增加○.九公斤。
渴求糖分曾经是我们的生存优势
《纽约时报》引述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证明了糖分对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其影响或许比盐分更大。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吃太多糖会引发脂肪肝、高血压、二型糖尿病、肥胖症和肾病。一篇以「毒品一样的糖」为题的报导严峻指出:「糖分是有成瘾性的。我们所说的『成瘾』并不是人们谈论美味时的那种意思,而是实实在在的,像毒品一样的成瘾性。而且食品工业正在竭尽所能,试图把我们勾住。」
报导指出,人类吃精制糖的历史其实并不很久。作者说:「直到几百年前,浓缩糖实际上在人类的饮食中还不存在,除非偶然间找到少量野生蜂蜜。糖分在环境中是一种罕见的能
量来源。」原来人类是为了「生存」去寻找甜味的食物,因为糖可以帮助我们堆积脂肪、积蓄能量,以备物质匮乏时期存活之需。今天,添加的糖分却随处可见,在美国买到的包装食品中,有大约75%含有添加糖分。普通的美国人平均每天消耗的糖分在四分之一磅到半磅(约合110克至220克)之间。
作者说,如果我们思考一下,今天一听碳酸饮料里含有的添加糖分,可能高於几百年前多数人一整年消耗的糖分,就能明白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多麽巨大的改变。渴求糖分曾经是我们的生存优势,但现在却对我们不利。
糖与毒品相提并论并不过分?
《纽约时报》报导严厉指出,糖与毒品相提并论并不过分。将其他植物,如罂粟和古柯转变为海洛因和可卡因的提纯过程,与上述程式是相似的。纯化的糖分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和大脑。
报导引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的定义,列明的11项症状中存在至少两到三种,就构成了物质使用障碍。而在动物模型中,糖分至少产生了三种与物质滥用和依赖相吻合的症状:渴求感、耐受性、戒断症状。糖分其他与毒品相似的特性还包括(但不限於)交叉敏化、交叉耐受性、交叉依赖性、奖赏效应、阿片效应,以及大脑中的其他神经化学变化。
报导说,在动物实验中,动物对糖的感受就像一种毒品,而且可能会对糖产生依赖。一
项研究显示,如果提供了选择,大鼠在实验室的环境中会选择糖而不是可卡因,因为前者的奖赏效应更强,即糖带来的「兴奋感」有着更高的愉悦度。
科学证据并不表明糖具有成瘾性?
糖业协会(Sugar Association)的科学事务副总裁考特尼·甘恩(Courtney Gaine)对这个「耸人听闻」的统计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标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单一营养物质可以在人体内引发物质摄入紊乱。对物质的渴望可能是上瘾的特徵之一,但不等同於上瘾。吃是一种感官和情感体验,对食物的偏好是基於许多刺激物的,包括味道、香味、质感,不是基於上瘾。
他反驳说,饮食失调引起暴饮暴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一些人来说十分严重,但是科学证据并不表明糖具有成瘾性。他同时指出,农业部数据显示,人均实糖(蔗糖)的消耗量比40年前低了34%。而且,美国饮料中超过90%的热量甜味剂是高果糖玉米糖浆,不是糖。这篇文章的作者们不断错误地将天然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混为一谈。
自己准备食物选择原料才是王道
我们怎麽才能戒除这个习惯?作者建议,提高课税让含有添加糖分的食品或饮料更昂贵;另一种途径则是要求学校、医院等地,停止提供加糖增甜饮品,或者像监管烟酒一样监
管添加糖分的产品,例如对广告加以限制,或者加注警示提醒。
不过,塔夫茨大学营养科学与政策教授、心血管营养实验室主任艾丽斯·H·利希滕斯坦(Alice H. Lichtenstein)表示,在营养学界,一概而论的结论很少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毒品一样的糖》一文强调了在我们的食品供应中普遍存在的「添加糖分」带来的健康隐患。
她说,毫无疑问,大量摄入添加糖对身体无益,对大多数人来说反而有害。然而,当我们将所有饮食困境归罪於脂肪,就会随之出现一大堆高糖的不含脂肪的食物。当我们将所有饮食困境归罪於糖类,就会随之出现许多同样可疑的低碳水化合物食品。
利希滕斯坦教授说:「在来来去去的节食浪潮中,我们看到唯一不变的就是体重不断增加的趋势。与其试图找出一个罪魁祸首,可能还不如关注全局,开始自己准备食物,自己选择原料,不依赖他人做出这些选择。」
你听过甜菊糖吗?
文 / 丑儿
你听过甜菊糖吗?这是一种天然的、不含热量的甜味剂,由一种巴拉圭灌木的叶子制成,现在稳坐总计4亿美元的佐餐糖包市场的第二把交椅。(蔗糖仍保持第一名。)
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热值仅蔗糖的1/300
2008年,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推出了甜菊糖类产品的领先品牌崔薇亚(Truvia),该公司宣称它是“糖类的新品种”。可想而知,效仿者趋之若鹜。几星期後,美利生公司(Merisant)推出纯味(PureVia)——使用的是同一种原材料——随後这家代糖纤而乐(Sweet'N Low)的制造厂商又生产出了一种淡绿色包装的糖包,名为甜菊原糖(Stevia in the Raw)。
甜菊糖,又称甜菊醣苷,旧名甜菊萃,是一种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或称甜菊叶)中精提的新型天然甜味剂,而南美洲使用甜叶菊作为药草和代糖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它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热值仅爲蔗糖的1/300。
仔细地品尝它们的风味
这种糖吃起来是怎麽回事呢?「在我的舌尖,甜菊糖感觉非常像白糖——比起其他竞争品牌来说像多了——但它的甜味有些古怪。甜味游移逃遁,到了末尾,我觉得自己是嚼了一小块甘草,或是将口香糖浸到了用水稀释的金巴厘苦酒中。这是甜菊糖一开始时就碰到的问题:它有种延宕不去的苦味。」
我们在网路上,可以看到食用者这样形容它。为了要确实地感受甜菊糖的风味,我特别请亲友从美国带回「液体」(糖浆式)及「颗粒」的不同牌子的甜菊糖,仔细地品尝它们的风味。它的甜味确实有一些些古怪,但是怪到其实可以忍受的地步。它不像人工代糖阿斯巴甜那麽「假」,一吃就觉得有一种轻微「被哄」、「被骗」的感觉,只会感到它确实很甜,但没有吃蔗糖那麽心满意足。
甜菊糖「怪」v.s阿斯巴甜「假」
在网路上,我们又读到:「(放入甜菊糖)剂量较小时——比如在你的卡布奇诺咖啡里加入的量——这种缺陷或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如果是制作低卡汽水需要的量,就具有『毁灭性』的後果了。」的确,跟我的感觉颇为相似,甜菊糖放入咖啡里,原来那麽一丝怪怪的感觉,就几乎消失了,这应该和咖啡本身是苦味,把甜菊糖的「怪味」掩盖有关。但是,当我把它加入自己用「汽水机」做出来的气泡水里时,那个怪怪的感觉就又出现了。不过,它的「怪」和阿斯巴甜的「假」相较,就显得更能被我接受多了。
「糖浆式」的甜菊糖比起「颗粒式」的甜菊糖,在风味上显然逊色了些,最主要是「糖浆式」的甜菊糖吃起来有微苦味;我吃的那一牌的「颗粒式」甜菊糖,说明上指出,已经把苦味去掉了。可见,「去苦」的技术不成问题,甜的风味才是重点。我也好奇地去卖香料的商店买到真正的甜菊本尊,甜菊叶,将它放入红茶中,风味与「糖浆式」的甜菊糖类似,都有苦味,但一样很甜。
阿斯巴甜会游离成木醇、木精
我之所以不排斥甜菊糖,其原因或许是我心里觉得,甜菊糖比阿斯巴甜代糖「安全」,因为前者是从天然植物萃取的;後者是人工合成的。
阿斯巴甜是一种极受争议的人工添加物,它比蔗糖甜200倍,它也没有热量,但根据调查,美国从1983年代糖上市以来,罹患脑部恶性肿瘤的人愈来愈多,现在已经发现,有92种症状和代糖有关,包括头痛、记忆力衰退、神经性病变,甚至是脑癌,有专家甚至说,吃下代糖比吃下毒药还可怕。这种1983年才被人类发明出来,取代蔗糖的甜味剂,其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医学博士罗伯兹:「只要吞下肚,就会变成游离甲醇,也就是木醇或是木精,这是有毒的,真正的毒药。」
糖或代糖的倚赖都是一种上瘾症
那麽,甜菊糖不就成为糖国最理想的圣品吗?和信治癌中心医院一般内科医师阮理瑛特别叮咛大家:「蔗糖、果糖、其他代糖与甜菊糖的使用概念应该都一样,不可倚赖、上瘾、过量。因为,没有办法证实何者较为安全,完全没有副作用。
她说,对(任何)糖或代糖的倚赖都是一种上瘾症,都不健康,对糖尿病人者或一般人皆同。与其跟病患强调或保证哪一种糖安全好用,还不如教育患者正确的食物类型代换法与热量控制。
阮理瑛医师指出:「毕竟,并非单纯改变糖类的摄取就可以改善血糖状况。正确的、长期的饮食习惯与内容才是答案。吃哪种糖,不是重点。而好的饮食习惯,也会让病人吃哪种糖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