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谚语中的老人

[最後编写日期:2014/10/01]

文 / 洪存正

  你是老人吗?现代医学发达,很多人已经高寿,却「不知老之将至」。但俄罗斯谚语说:「青春去时不告别,老年来时不招手。」台谚说:「没日不知昼(中午),没须不知老 (不服老)。男人和女人相较,女人可能对年龄确实比较敏感一点,她们常常「老未必至」就危机四伏,勇於拉皮整形,本特利(N. Bentley )调侃女人说:「她对博物学的兴趣,只限於观察聚集在她的眼尾周 围的『鸦爪』。」(Her interest in natural history was confined to observation of the crow's feet gathering round her eyes.)
  不过,除了一些特别高寿的人之外,人的老与不老,倒不在自我感觉是否良好,台谚说:「人老就得认老,吃老剥没土豆」;「囡仔放尿漩过溪,老人放尿滴着鞋」 ;「人若老,徛咧着放屁,坐咧直哈肺,倒咧困袂去,见讲讲过去,随讲随袂记」;「食老三项不好:第一哈肺流目屎,第二放尿厚尿代,第三放屁兼渗屎。」机器用久了,总没那麽灵光,这里说的是老人失禁的事。「吃老」真的骗不了人,从以下的数字你看出了哪些事实来呢?

人生几何,譬若朝露,相差者几希!

  台湾内政部今年9月4日刚公布「第十次国民生命表」,台湾民众的平均寿命,男性75.96岁、女性82.47岁.。另一项内政部统计显示,台湾前3大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研究指出,若能够克服恶性肿瘤影响,男性平均寿命能延长4.16岁,女性可延长2.88岁。换句话说,一个可以活到「天年」(平均寿命)的台湾人,他得癌症或不得癌症,不过多活个4.16年;而他得心血馆疾病与否,不过多活个2.88年,当然,那得你能活过「天年」那一天啊!
  这样看来,「四个人有一个人会得癌症」这种话听来就没那麽吓唬人了,尤其越接近「天年」的人就越笃定了,反正就那麽个「数儿」,多个五年,少个两年,人生几何,譬若朝露,相差者几希!下次有人问你贵庚,或许你可以学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说:「我与我的舌头同岁而比牙齿稍大。」(I'm as old as my tongue and a little older than my teeth.),含糊带过便好,多一岁少两岁又有什麽大不了。

今人对谚语仍有共鸣,可见问题还存在

  台湾的俗谚有很多内容和基督教《圣经》的教导不谋而合;也有一些俗谚看法和圣经相左。基督徒读《圣经》从长辈听来的相关台湾的俗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体会。
  俗谚是先人的地方智慧,台湾早期的宣教士都非常看重「地方智慧」,以马偕博士为例,他努力学汉文、说台语,娶台湾太太,融入当地人的习俗与价值,目的在先得到当地人的认同,传讲福音才能得到果效。台湾早期生活艰苦,从唐山移民来的先民生活中充满挑战,俗谚有很多对亲戚、对朋友在人际关系上的无奈与苦毒。我们从这些具悲苦色彩的台湾俗谚,看见先民在精神上、心灵上的软弱与期待。
  这些台湾俗谚可以流传至今,表示先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以及所面对的困境,现代人仍有共鸣,可见问题都还存在。我们照顾老人会与老人交通,如果可以藉由这些台湾俗谚做起点,将更具说服力与亲和力。比如,台湾俗谚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跟亲子、夫妻关系有关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日头赤炎炎,随人顾性命」,自私功利的氛围,使有些俗谚难免在表达上比较负面。而和亲子关系相关的台湾俗谚则经常是体贴人心的,也是一语中的的,例如:「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生子不是师父,饲子才是师父」;和朋友关系相关的谚语则颇具警惕。比如「嘴舌无骨,反入反出」;和智慧有关的有「戆戆啊巧,无通巧巧啊戆」等许多意涵深远的俗谚。

尪亲某亲,老婆仔趴车辚

  台湾「劝孝」的谚语很多。比如「尪亲某亲,老婆仔趴车辚」(有歌可听,郑进一、蔡幸娟主唱)。略谓,夫妻相亲相爱,放着老妈没人理会。「十子十新妇,剩一个老寡妇。」意思是说十个儿子就有十个媳妇,但彼此都互相推卸责任,剩下一个老妈没人要奉养。父母亲生病住院,一开始大家都来表示孝心,所谓「久病无孝子」,日子一久,大家轮班照顾,轮到後来互相推卸,恶言相向,也不少见。有的老人在世还有财产没有分配好,老人还躺在病床上,子孙已经从病床边开骂到病房外。
  孝敬父母是基督教的基本教导。最有力量的经文是:「要孝敬父母,使你亨通,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6:2);《圣经》高举父母和神并论:「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 神.我是耶和华。」(利未记19:32)。「强壮乃少年人的荣耀;白发为老年人的尊荣。」(箴20:29)。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23:25)。有一些人说「信耶稣,公妈没人爱」,这是很大的误解。

生吃一粒土豆,较好死拜一个猪头

  「饲子无惜刣一只猪,饲父母哪惜添一双箸」;「饲子不论饭,饲父母就算顿」。这样的谚语是在指摘那些宠小欺老的人,而老人还是自己的父母呢!等到父母归天,为了要博得孝名,把告别式办得像商展,正是「在生没人认,死後归大阵」。台谚对这种荒谬而虚假的礼俗也多有警语;「生吃一粒土豆,较好死拜一个猪头」。《圣经》对这种不孝子也有严厉的谴责;「轻慢父母的,必受咒诅」(申命记27:16)。「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熄灭在幽暗中。」(箴20:20)。其实, 孝敬父母即使不出於本性,也自然出於学习及人生的体会。「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圣经》也说:「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他。」(箴言23:22),不知孝敬父母者,对世间一切都不能有感恩之情,这是十分自然的推理。所谓「第一门风,第二祖公」,感恩之人与负义之徒是不能共处的。「不可并用牛、驴耕地」因为「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申命记22:10)。

老人最大的迷人之德在於慈爱

  孝敬父母固人伦精义也,不过,父母的尊荣也不能单靠上帝的高举,而应该努力获得。事实上,有许多人活到很老,心智修养仍然不求长进,十分幼稚。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说:「老年有这麽多缺陷和愚蠢,又这麽容易受人耻笑。一个老人能够得到的最好收获不过是家人的仁慈和爱,统领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在某些老人身上,这不是揶揄,而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所以《圣经》上也说:「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要系在你颈项上、刻在你心版上。」(箴言3:3)这跟台谚:「老人囝仔性」不太一样。比如很多人「老不拘体」,有访客来,穿着内裤、打斥膊也出来见客;圆桌吃饭,老人先举箸夹菜本无不可,但每道菜上桌都抢着先吃,这就跟孩子一样了。至於「返老还童」,老人阅历深广,行事如同孩子一般愈见单纯清明则是好事。《圣经》上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2-4),就是指这样的人啊!
  老人要如何修养才能得到子孙的敬重呢?我们也从台谚和《圣经》来进行察考。
  台谚:「风雨快过,言语奥化」(奥化:难以消失),说的是像台风那般大的风雨,可能刮一个晚上就走了;但说出来的话要是伤了人,就不容易化解,可能会被人记恨一辈子呢!《圣经》上也说:「那从人嘴里进去的东西不会使人不洁净;那从人嘴里出来的才会使人不洁净。」(可 7:11),可见老人年高德卲,说话份量重,更要谨言。
  老人除了谨言之外,最大的迷人之德便是慈爱。爱所当爱并不稀奇,慈爱的意思是去爱那不可爱、可不爱的人。台谚云:「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这和《圣经》上说的一样:「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未记19:9-10)。米勒(Millet)的名画「拾穗」 Les Gleanuses Salon (The Gleaners)描写的就是这种穷人「二次收割」的画面。老人如果以身作则,凡事留人余地,也等於留给子孙好的模范和无形的资产。

留给子孙好的模范,事留人余地

  这样怜恤穷人的台谚很多:「甘愿和穷人作伙行,不和皇帝做亲戚」。《圣经》上说:「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十三2);「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麽。」(以赛亚书58:7)。不只要用爱心接待陌生的客旅,还要用特别的宽容诚实面对仇敌,那就更不容易了。「若遇见你仇敌的牛、或驴、失迷了路、总要牵回来交给他。若看见恨你人的驴压卧在重驮之下、不可走开、务要和驴主一同抬开重驮。」(出埃及记23:4-5);「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饭吃.若渴了就给他水喝。」(箴言25:21);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眼目慈善的、就必蒙福.因他将食物分给穷人。(箴言22:9);不可咒骂聋子.也不可将绊脚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 神.我是耶和华。(利未记19:14)

老人的智慧在「台上玩月」

  岁月给了老人逐渐毁坏的身体,但也给老人与日增长的智慧。台谚:「戆戆啊巧,无通巧巧啊戆!」意思是说,做人不妨常三分戆气,临事却要有一点巧思,才可望赢得大家的尊重,所谓大智若愚是也。「十老九膨风」,凡事倚老卖老的人,虽不见得没有道理,但也够使人厌烦的。《圣经》上说:「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麽.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言26:12),虽然晚辈基於种种原因,不敢造次,勉强听训,但是这样活在过去的老人,不求进步,就没什麽指望从他那儿得到什麽大智慧了。德国谚语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奥·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Sr. (1809-1894)说得更妙,他说:「你很清楚,古书是世界处於青年时期的产物,而新书却是世界在老年时代的产物。」可见喜欢掉书袋子引经据典还洋洋得意的人,殊不知他看的不过是「世界处於青年时期的产物」,
  虽然书中的智慧不必然越新越好,但是也未必一定「新不如旧」。否则人类的文明岂不都是「倒退噜」,越老越不足以观了麽?事实上,江山代有人才出,孔子是大智慧,余英时的丰采也可追古,一昧地荣古谑今或强迫一代人全都「破四旧、立四新」同样愚昧不察啊!知识的追求,智慧的累进是无新无旧的,真理就是真理。
  卢梭说得好:「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明儒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得更真更美:「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老人的智慧在「台上玩月」,如何将一生所学融於一炉,巧妙运用才智才有智慧的火花。
  那些自以为有智慧,「训人为快乐之本」的人,四处出丑也就不以为怪了。《圣经》上说:「凡通达人都凭知识行事.愚昧人张扬自己的愚昧。」(箴言13:16);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出身尊高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那有智慧的羞愧。」(林後一章)描写的就是这个丑态。所以「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罗马书12:16)。人越老越要谦虚。所谓「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正直.惟智慧人、肯听人的劝教。」(箴言12:15)。「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箴言29:23)。(待续)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