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楼与和信医院

[最後编写日期:2013/06/05]

有人问宋瑞楼教授,为什麽每天都那样开心地到和信医院上班?
他想了想,真诚地说:「因为,我在这里慢慢看到了台湾医疗品质改善的可能性。我觉得我们医院走对了、有希望了。」

文 / 郑春鸿 (文教暨公共事务部主任)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荣誉院长宋瑞楼教授5月26日溘然去世,和信医院全体员工,对这位温煦的长者有无限的怀念。谨订於2013年6月23日上午9时30分在和信治癌中心医院B2国际会议厅举行追思会
  宋教授一生行医近70年(1942-2013)。他70岁从台大退休,约20年的时间,也就是他在世的最後1/3的岁月都服务於和信治癌中心医院。一直到2008年,四年前,宋教授高龄91时,他还每天上班,於早上7点半准时来参加和信医院的全院晨会。
  他习惯坐在最後一排,大家对他最熟悉是他斜躺的身影。
  有人问宋瑞楼,为什麽每天那样开心地到和信医院上班?他想了想,真诚地说: 「因为,我在这里慢慢看到了台湾医疗品质改善的可能性。我觉得我们医院走对了、有希望了。」

我们要训练人,来影响台湾

  宋瑞楼教授说:「我们医院是团队一起工作,我相信大部分留下来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将来我们训练更多人,我们的目的不是希望他们都留下来,而是希望他们把和信医院的精神带到别的医院。目前我们还没有到那地步,但我们的目标不是只为了这医院,而是为了台湾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训练人,不是只为了我们医院,是希望他们到别的医院发挥他们的力量,提高台湾的医疗品质,这是我们的目的。」

为什麽同意来孙逸仙医院呢?

  1990年,和信治癌中心医院的前身,孙逸仙治癌中心医院刚开始营运时,总共只有十位专任主治医师、五位兼任医师、三位护理主管、两位药剂师和七位行政干部,病床数仅仅数十床。他们租用台北市仁爱医院有限的空间,执行癌症诊治工作,这是台湾第一所癌症专门医院。宋瑞楼教授为什麽会接受黄达夫教授的邀请,同意来孙逸仙医院呢?

黄达夫说我当院长就不必切腹

  宋瑞楼教授指出,台湾的医疗从公保(全民健保以前)、劳保开始就走了错的方向。宋瑞楼教授说,他在台大医学院教书五十年,担任过两任的内科主任,台湾的医疗办成这个样子,没有给病人充分时间、不注重医疗品质,他应该负责。孙逸仙治癌中心医院正筹划创立,筹办人黄达夫教授对他说:「你从事医学教育与医疗工作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不要切腹了,一起来做事吧!」这是宋瑞楼教授来孙逸仙医院的原因。

我不晓得要我来当院长

  宋瑞楼教授说:「一开始,我不晓得他要我当院长,黄达夫教授提出请求後,我说不行,我没有能力当院长,因为当院长要有另外的能力。我说我敢做内科、研究所的主任,但当院长的话,要管太多事情了,还要管很多钱,可能还要我去找很多钱,我做不来。黄达夫说,这不需要我担心,他会处理的。」

来和信我才开始公开发表意见

  宋瑞楼教授是一位典型的学者,他非常亲切谦虚,经常会自己走到同事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公开的场合很少做非专业的发言。
  宋瑞楼教授说,吴成文先生担任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时,仿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所设立的「论坛」模式,在国卫院成立「国家卫生研究院论坛」,希望邀请国内外专家,针对国内急迫性的医疗卫生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他就问我说:「你可不可以来参加,我说好,但他要我当召集人,我勉强答应做了。那时我开始讲很多话。我是来了孙逸仙医院以後,才开始公开发表较多的意见,以前是没有这个经验,以前我很少讲话。」

全院morning meeting小医院才办得到

  宋瑞楼教授几乎每天参加晨会,每天下午五点下班,和所有人员一样没有不同。而这个每天一小时的morning meeting,是全院的医师坐下来真正讨论病例的会议,也是同事间互相学习以及检讨、改善医院作业的机会。
  宋瑞楼教授说:「我们医疗的团队工作,每天早上7:30-8:30有morning meeting,各科医师都到,这是别的大医院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
  黄达夫教授曾说,有时候晨会开到一半,宋教授忽然不见了。大家还以为他上洗手间,结果不是。隔不久他回来,手上的便条纸记录得密密麻麻,然後清楚向大家指出我们讨论的病例哪里错了、为什麽错了,原来,宋瑞楼在会议上听着,内心产生疑虑,於是立刻到病房询问或检查病人,追根究柢查证一番。
  宋瑞楼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今天又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他真是个典型的好奇宝宝。

床数越多医院就会越不好

  和信医院一直坚持走「小而美」的路,今天,我们有1,300位员工,住院病床只有200床,每一位病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宋瑞楼教授指出:「世界一流的医院很多只是四、五百床,因为较容易确保医疗品质,然而不是最符合经济规模,因此经营上要特别有效率。但床数太多的医院就会越不好,医院照护品质就会愈差,现在美国的医院都在千床以下。不要忘记医院应该是团队工作,医院越大,病人越多的话,你和其他医护人员的距离越远,你就会越孤单。」

门诊看太多病人,不可能团队工作

  太多床数的医院,其最大的致命伤是横的连系无法有效进行。即使整家医院就像一条设计精密的生产线,用在泰勒式的产业很有效率,但是当他们制造的不是一双鞋、一个冰箱;而是照顾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感情的人时,结果就不会很好。医疗面对的每一个不一样的生命,它不只需要在医学技术上进行整合,更需要其它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师,乃至宗教及心灵的支持系统进行团队合作。
  宋瑞楼教授说:「团队合作倘若做不好,那麽一家医院如果有40个科就等於有40家医院。」
  他又说:「黄达夫院长进一步告诉我,医疗没有团队合作的话,每一位医师都是单打独斗的,所以事实上一家有200位医师的医院,大家都各行其事,等於是200家独立的诊所,只是比诊所方便做检验而已。特别像现在,大医院的医师每天要看那麽多的病人,哪有可能和其他医师沟通、讨论?哪有时间为病人的问题去请教其他医师?他们绝对不是团队工作,所以他(黄达夫教授)说的对,有200个医师就等於有200个医院。」

良医变成名医就不再是良医了

  宋瑞楼教授表示,和信的做法好像是台湾医界的「对照组」。我们把我们的理念实践出来,得到病人的认同,也示范给其他医院看。他说,二十年後和信医院的努力,一些赞同的声音出现了,包括病人及个别的医师。,但是未见任何医院有意跟进。他强调:医院的主管应该协助医师成为「良医」而非「名医」。
  宋瑞楼教授道:「所以我最怕良医成为名医後,变成不是良医。我很担心,所以当某科医师的工作量到了一个程度,我们就要增加医师来一起工作。找人是很花时间的,新进医师一进来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大多数新医师,他们刚来的时候没有那麽有名,病人不会很多,对医院的财务会有影响。」
  他说:「不过这不要紧,医师正常的薪水,我们还是应该要给的,不能说你的病人少,薪水就少,我要你来的目的就是希望你好好照顾病人,本来就应该给你足够的薪水才对。我们给医师固定的薪水,在这件事上,我们两个人(黄达夫教授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做医师不要担忧薪水,只要有爱心、愿意照顾病人,减少病人的痛苦,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来,不然的话你不要做医师,你的想法一定要以病人为中心去思考。

创院200床,我很担心没有病人上门

  孙逸仙医院创立之初,在没有接受评监以前,不能加入公保、劳保,台湾也还未开办健保。病人必须全部自费,会有人上门吗?医界都表示怀疑。我也担心医院能够经营下去吗?
  宋瑞楼教授说,孙逸仙医院刚起步,面对很多事情,黄达夫执行长都希望我和他一起想办法处理。仁爱医院时期的孙逸仙医院病房有70床。「会有70位癌症病人来住院吗?可行吗?」我很担心啊!因为那时候癌症病人都跑到台大、荣总、长庚等大医院,我们这麽小,能不能收到病人?」。
  创院之初,我好像天天都在烦恼病人会不会来,因为我们初诊收500元,复诊收250元,但是出乎预料地,病人慢慢有增加。我们发现,病人很多是公务员,他们有公保、劳保,他们为什麽要放弃(公劳保)来我们医院呢?是什麽理由呢?我请护理师询问病人来院的理由;新闻记者也来问我,我则请新闻记者自己去问病人和家属,他们为什麽要来和信医院。

愿意听病人的痛苦,高效率诊断

  院长宋瑞楼教授和执行长黄达夫教授很坚持他们的理念,并且重视「基本功」,使全院的同事都相信,用心问诊的诊疗方式可以促进病医双方的和谐,病人的感激带给医师欣慰,得到内心的满足,医护人员就会更热心地服务病人,这就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果然,和信医院真的创造了台湾医疗的新价值。
  宋瑞楼教授说:「新闻记者转述病人到和信医院看病的感想,第一、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像孙逸仙医院这样的医师,他们会照顾我、会一直问我的病情、会听我的痛苦、会替我办事情;第二、孙逸仙医院办事效率快。比如摸到乳房有一肿块,外科医师会建议病人立即做细胞的检查,病人若愿意就马上做,病理科就派人来,30分钟以後就可以看结果了。
  宋瑞楼教授指出,一位病人说,她的姊姊在别家医院被触诊摸到一块瘤,问她要不要做细胞检查,但不是当天做,抽了以後还要等五天才再挂门诊听消息。这等待结果,姊姊很担心烦恼,结果不是癌症,虚惊一场。姊姊告诉她,听说孙逸仙治癌中心医院效率很快,所以她就来了。

做医师、盖医院不是为了营利

  在宋瑞楼教授的标准中,医师不只要具备临床医学知识,还要能够了解病态生理、预防医学及各种诊疗技术及药物的机转等,宋教授说:「医师要先经思考,深入了解病人及其病情、演变,判定可能的诊断,加上疾病的病理组织变化、机能变化、发生机转,然後设立诊疗方案。这个方案包含诊断、治疗,甚至判定了会诊或转诊的时机,同时医师不只是照顾好病人,更要有评估诊疗效率与经济效益的能力。」
  依照这样的理想,医师具有科学之外,还要有社会、文化、心理学、经济及企业方面的素养。
  宋瑞楼教授说明:「我们医院在经营上一直非常艰辛,我们的困难在哪里呢?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医疗准则,我们不是为了营利而做医师的;也不是为了营利而办医院的,所以,我们医师的门诊量只有其他医院的四分之一,健保的给付又不合理。所以,营收方面就要吃亏。另一个困难是,不容易招募到好医师;因为他们在其他的医院有名(有教职),薪水高(论量计酬),我们有天花板(上限),因为医师的精力与时间都有限,不可能、也不应该看那麽多病人。

和信医院门诊量有上限的

  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医院,和信抱持着「以病人为中心」以及持续求进步的理念,回归到医疗准则的种种根本精神,「医疗品质」成为唯一的经营考量。
  宋瑞楼教授说,按照医学的准则,初诊要花三、四十分钟,复诊要花十几分钟,不能3分钟、5分钟看一个病人,这样做的人就不是医师,不过若要认真问诊,每诊的病人数就一定有「天花板」(上限)。如果医师花很短的时间去看病人,给他们开刀,然後就把病人丢给住院医师去照顾,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去看他开过刀的病人,他就不知道病人真正恢复的经过是如何。
  「因为这样快速看病,所以才会赚那麽多钱。」宋瑞楼教授指出:「这在我们医院是不允许的,这是违反医疗准则,所以和信医院就很难找到我们要的人。」

让病人相信你,甚麽都告诉你

  除了限额门诊之外,和信医院坚持做对的事,坚信「正确的医疗是最经济的医疗」。包括: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不必要的药;不开不必要的手术。强调仔细问诊并做理学检查。医护人员也要非常有耐心地回答病人的问题。
  「医师要与病人沟通,让病人相信你,他就甚麽都会告诉你。」宋瑞楼教授说:「每一位病人对病痛的感觉会不一样,病症在每一位病人的表现也不一样,医师要教育病人,不要只说我不舒服,不舒服有很多不舒服,发烧也是不舒服,痛也是不舒服。所以要了解病人的表达能力如何,也要引导病人说出真正的感觉。医师必须要花时间面对病人,去了解病人的不舒服,观察病人的表徵,去收集所有与病人相关的资讯。在这样的沟通中间,病人自然就相信医师,信赖医师,这是很重要的,黄达夫教授也一定会这样做,这点我们两个人是一样的想法的。」

让病人打从心里喜欢你

  宋瑞楼教授说,医师一定要善於沟通,不知沟通的人,不要来做医师;医师要会表达你的想法,使病人听得懂你的话,不善於表达就不要来做医师。不是学问很好、知识高就可做医师,而是必须时时刻刻以病人为念。
  他指出:「医师甚至要去学习,甚麽时候该笑,甚麽时候可以哭,比如病人很痛苦时,你不能笑;而通常你要面带笑容,你要想办法让病人打从心里喜欢你,让病人相信你,从与病人的互动中你才会学到如何做一位好医师,这是必要的条件。」

要看病人的表情、详问病史

  到台湾的大医院看病,等一、两个小时看三分钟的病,这是大家共同的经验。而宋瑞楼教授非常重视医师问诊的内容与品质。
  宋瑞楼教授说:「第一次看病人一定要面对病人,要看病人的表情,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如何而得到病史。虽然不是所有病都能靠病史做诊断,但是有不少的病有特别的病史,你了解病史就可以猜哪种病的可能性,医学是有这个能力的,所以问诊很重要。」

了解病人的想法和判断力

  癌症非同一般疾病,不但威胁病人的生命,侵入性的治疗,往往也造成病人极大的痛苦。现代医学对於癌症的治疗的过程,也常有不同的选项,牵涉到病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生命的态度,有的也关系着经济问题,都必须请病人参与才能做出最适当的决定。和信医院对每一位病人最大的投资是「时间」,因为医护人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为病人做详尽的病情解说。
  宋瑞楼教授说:「医师要对病人的经济情况了解,病人没有那麽多钱的时候,要考虑他的经济情况。医师决定用什麽方法为病人做治疗,都非常仔细地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清楚;要为病人做特别的检查,一定要向病人说明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经费要多少,要告诉他治疗的目地在哪里,会有甚麽的情况发生,这些都一定要告诉病人,让病人真的了解。医师要知道病人的想法以及判断的能力。问诊的时候要能判断病人的想法、病人理解的能力。」不能以为只要说了就好,一定要确定病人听懂了、了解了。

董事长从来没有问过我病人多少

  和信医院今年已经在台湾努力超过二十年了,套一句宋瑞楼教授的话,做了台湾医疗机构二十年的「对照组」,只有一些个人的认同与支持,还没看到一个其他医疗机构跟着做,包括最根本的「不实施医师绩效支薪制度(PPF)」。
  和信医院给每一位病人最多的看诊时间;护理人员和病人的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床数却不到大型医院的1/10,为什麽还能「存活」下来呢?宋瑞楼教授很慎重地说道:「我要特别提一件事情,没有辜振甫、辜濂松董事长及董事会的话,这家医院办不成。两位董事长从来没有问过我为什麽病人那麽少,发展那麽慢,他会问我有甚麽困难的地方,他们与其他医院的董事长是完全不一样的。董事们也一样,有疑问时会问,那是一种关心,但他们会了解我们的说明,所以他们能支持我们到今天,这是医院存在的必要条件。结果约十年後,我们就自己站起来了!」

好的医院会倒,坏的医院反而留下来

  台湾最近的「医师荒」和「护士荒」,我们已经来不及当面请益宋瑞楼教授这位智慧老人了。我们都知道,他一直非常忧心台湾医疗日益商品化。他的一句话,一方面在警告我们;一方面也在鼓励我们。
  宋瑞楼教授曾忧心地说:「全民健保这样下去会倒,好的医院会倒,坏的医院反而留下来。」
  我们要努力不要让这句话成真。相信宋教授要我们千万要撑住,不但和信医院,其他医疗机构也要坚持到底,还要影响更多的病人及家属,以及社会民众,一起支持重新建立一个好的健保制度和做对的事。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