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提款机

[最後编写日期:2013/11/06]

文 / 郑春鸿 (文教暨公共事务部主任)

  最近,朋友寄给我一封电子信,题目是:「墓碑变成提款机」,事情是这样的:
  「墓碑变成提款机」,真的在墓碑上设了提款机,这是谁想出来的「鬼点子」?答案还真的是「鬼」。
  无论是真是假,这鬼还真是「鬼才」,颇具创意。作者说,美国最近有一种新潮流,提款机不是装在银行里,而是装在死人的墓碑上,让坟墓不再门可罗雀。
  据说,第一个将墓碑变成提款机的人是美国蒙大拿州牧场主人古德斯。这个亿万美元富翁在他的墓碑上安装了内置提款机,并立下遗嘱,声明只有其儿孙们才能到他的墓前提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是,提款机可不能一次领完,需要一周领一次,每次领钱的数目不能超过三百美元,过期不能领取,此周款项作废。古德斯认为这是一种制度,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使一项措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他说:「你要用我的钱,必须乖乖地到墓地看我,我不能多给你,一点一点地给,你就会一次又一次地来看我这种机制下,他的儿孙们就会不厌其烦、风雨无阻地来看他。
  尽管他们是来取钱的,尽管他们在取钱的时候从心里会骂这个老头想出这个缺德的办法,但作为长眠在地下取款机设置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来就足够了。这项创意在社会竟引起很大的回响,现在许多美国老年富翁定墓碑提款机已经开始在排队了。
  牧场主人古德斯大概是一位非常疼爱子孙,并且习惯看到晚辈就「包红包」给他们的老人,才那麽希望他的子孙「定期」地来「看」他。不过,世上有许多富人,他们的想法和古德斯颇不相同,倒不是他们不爱子孙,不欢迎子孙在他长眠之後来探望他;而是他们或许看见「钱」之为物,利之所趋,往往使事态面目全非,即使是亲情,一旦和金钱扯得太密切,也不堪耗损,以致了无情义。
  以台湾的富人为例,长荣集团的董事长张荣发最近就宣布身後的遗产,全部捐做公益,不留子孙。他说:「小孩有足够的钱就好,靠父母的遗产会「捡角(台语指不成材)」。而早在2011年,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就抢先捐出80%身家,会让他下定这麽大的决心,就是因为看多了家庭争夺财产戏码,因此他有感而发,家人讨论过後,决定各留5%给一家4口。其他台湾的企业家如杜俊元、郭台铭、尹衍梁及林敏雄都时值「50而知天命、60耳顺」之余,决定捐出大部份财产,回馈社会。
  古德斯规定儿孙必须「定期」且「到墓前提领」遗产,虽然至少避免儿孙在他病榻前因财产分配不公而大打出手,但是用金钱来对价儿孙对他的怀念,此举也未免过於天真,也太一厢情愿了。慎终追远如果如果还必须由亡者为儿孙出计程车钱、鲜花祭品的钱,它所剩下的又有多少意义呢?
  父母亲的坟墓如果是「提款机」,它应该是「亲情提款机」,而不是现金的提款机。儿孙之所以能到亲情提款机「提款」,是因为他们父母在世的时候有足够的「存款」;也就是孝敬父母的「额度」充足。一旦儿孙怀念父母的恩情,就可以到亲情的提款机「提款」,甚至不必亲到坟墓,在家用晶片不也可以「网路ATM」吗?同样可以得到亡父亡母的安慰,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