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确保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最後编写日期:2017/05/26]

  (朱玉芬摄)

从第一次评监,我就告诉我的同事,评监时,我们固然要把我们所做的努力呈现出来,但是,绝对不要去掩饰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

文 / 黄达夫

    从二十八年前创院至今,医院每四年都必须接受卫生主管当局的医院评监,这麽多年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台湾社会很不尊重专业。我们学美国的评监制度,却无视医院评监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美国的医院评监已有66年的历史,评监标准的形成是无数专家学者实证研究的结果,评监委员则是接受过严谨训练而获得认证的评监专家。

    然而,到今天,台湾的医院评监只是抄袭了美国的评监标准并将它本土化,评监委员则是从各医院找来的主管阶层,开几个小时的共识会议的临时工。根据我们医院多次被评监的经验,我怀疑有些评监委员连什麽是病人安全,什麽是医疗品质都不是很清楚。譬如,以感染控制的观点看,病人与病人之间距离越近,越是多位病人共同使用一个卫浴设备,越容易产生交叉感染。尤其,对於普遍免疫力低的癌症病人而言,往往是决定病人是否能够存活下去的重要关键。所以,一人一房是最理想的状况。但在台湾健保给付低廉的情形下,目前做不到。敝院为了病人安全的考量,健保实施时,就取得当时卫生署的许可,不必设立三人以上的病房。但是,总有评监委员无法跳脱「标准答案」的思维,批评我们跟其他医院不一样(到目前和信医院是台湾唯一的癌症专科医院,其他医院都是综合医院),是不是享受特权?而不是肯定我们爱护病人,执行更严谨的感染控制,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评监,只会把我们的水准往下拉,对医院的进步毫无帮助。

    我个人深信医疗品质、病人安全是任何一个医院的基石。尽管我相信医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心把事情做对做好,但是,我也相信人都有惰性,事情做久了,都会有松懈的时候,而且,很容易墨守成规,而失去了不断改进的动力。所以,由局外的第三只眼睛定期来检视我们的日常工作,就变成促进我们进步极为重要的机制。

    因此,当美国的医院评监组织开始国际化,成立国际医院评监组织後,我就决定参加国际医院评监(JCI)来督促我们不断地求进步。我的动机完全是想要为我们的病人营造最安全的就医环境,为病人争取最好的医疗效果。事实也证明我们病人的存活率高於医学中心。

    从第一次评监,我就告诉我的同事,评监时,我们固然要把我们所做的努力呈现出来,但是,绝对不要去掩饰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果我们交了学费请人家来教导,却没有学习到我们以前不知道或没想到的东西,来提升我们品质水准,岂不是白花钱!接受评监不是要考高分、拿证照,而是要提供给医院的所有同事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四月底,医院刚接受第4次的国际医院评监,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次评监的要求都更加严格,但同事们已经越来越习惯,态度也越来越从容,我相信也会因而学得越多。最初两次的评监,为了要让医院同事了解评监的内涵与精神,我一路陪他们做准备,到了第三次,我就开始放手让医院同事自己做,这一次,我连新版的评监标准都没有去读,由同事们自己去了解、去准备、去面对整个5天的评监过程。结果,很顺利地通过了!令我感到很是欣喜。因为,它证明了医院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已经把医疗品质与病人安全内化为日常工作的一部份,品质的确保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本文原刊於联合报健康名人堂2017年5月)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