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放射线医师在做些什麽?
[最後编写日期:2011/06/24]
美国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会送给庄伯祥教授的「生日」礼物
文 / 林静静 (本刊特约撰述)
早期发现是处理很多问题的基本原则,疾病自不例外,一向是「预防重於治疗」,而癌症更是如此,早期发现常可使治癒机会大增。
和信医院成立近二十年来,最近临床研究室的统计发现,本院病人的存活率要比台湾的平均数字高个三到五成。这个成绩,除了靠医疗团队在很多细节上的坚持之外,更有许多默默贡献者的付出,其中,介入性放射线科医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角色。
对大部分病人而言,可能连「介入性放射线」这几个字都是很陌生的名词,简言之,这是医师使用对人体造成伤害最小的方法,进入病人体内并实施医疗程序的各种先进技术;这样的精神是医学发展的趋势,譬如,对外科医师而言,传统的在皮肤上画十数公分伤口的「开刀」,近来已渐被只要打几个洞的使用内视镜的「微创手术」所取代。
但是,对放射线科医师而言,他们一开始就不是从「开刀」起步的,也因此,「对病人的伤害要减到最低」的理念做得更彻底,也发展得更好,事实上,外科医师使用内视镜来手术的观念,可说也源自放射线科。
放射线科医师是从试图「诊断」病人的疾病开始的,第一个在「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根据美国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会的介绍,是一位左脚患有坏疸却拒绝截肢的八十二岁妇女,结果医师只不过使用导管进入她左脚上本来已阻塞的血管中,就因此使得病人因坏疸引起的疼痛大大的减轻了,後来甚至是自己走出医院的。这位被认为是创造了奇蹟的医师Charles Dotter,於1978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也是公认的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之父。
这种放导管到血管内,再打入显影剂,使得医师可以在放射线照射下,看到人体内部情况的血管摄影,最早在1929年就开始使用,其技术不断更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在治疗冠状动脉心脏病时使用的气球扩张术、血管成形术等,都是根基於此的改良;而从透过导管要找到出血部位,但後来在诊断的同时给予立即止血的栓塞等治疗方法,则是介入性放射专科医师「捞过界」的表现,但事实显示,以「对病人伤害最小」的出发点的医疗,是未来医学的走向。
而十多年前从美国回来加入和信医院的庄伯祥教授,正是当时引领研究和发展这种介入性放射线医学的关键人物。在一九七0和八0年代,Vincent Chuang赫赫有名,当时他所训练的数十位放射线专科医师,如今多在美国各主要医院担任放射线科主任,但他在1997年时放下一切回到台湾,主要是因为台湾人民已可以选自己的总统,「我想要在医学以外的领域做些事」,他说,人生除了成就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这样的看法,和庄伯祥教授在1989年时脑部长了个肿瘤多少有关。这个做了六个多小时的手术,他失血一万多西西,术後还使得他右眼从此看不到了,很多人以为,只剩下一只眼睛的Vincent (庄伯祥教授的英文名字) 大概再也不能做血管栓塞了,因此,在脑部手术的二十年後,当庄伯祥在今年三月再回到美国接受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很多他过去的学生同事都前来致意,对於他在台湾继续从事医疗服务以及教育的表现,更表示佩服。
这个医学会在1996年开始颁发此奖给在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上有成就的医师,每年只有一到三人可以得奖;但庄伯祥在今年获奖,对他个人而言,意义格外重大,因为,如果把二十年前那个大手术看做另一个人生的开始,「我就像个二十岁的青年,正要开始探索我另一段未知的人生。」
和信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之所以能够落实,庄伯祥认为和台湾的民主制度多少有关,只有在民主社会中,「实证医疗」才得以发展。
庄教授以他在和信医院替病人做的血管栓塞治疗为例,「我做得愈多,医院赔得愈多」,但只因证据显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他可以继续做「赔本生意」。他说,只要台湾还有民主,他愿意和这个不以成本为考量的医院一起走下去,最终,证据会说明,这个方向才是主流,就如同「对病人伤害最小」已是医疗主流一样。
早期发现是处理很多问题的基本原则,疾病自不例外,一向是「预防重於治疗」,而癌症更是如此,早期发现常可使治癒机会大增。
和信医院成立近二十年来,最近临床研究室的统计发现,本院病人的存活率要比台湾的平均数字高个三到五成。这个成绩,除了靠医疗团队在很多细节上的坚持之外,更有许多默默贡献者的付出,其中,介入性放射线科医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角色。
对大部分病人而言,可能连「介入性放射线」这几个字都是很陌生的名词,简言之,这是医师使用对人体造成伤害最小的方法,进入病人体内并实施医疗程序的各种先进技术;这样的精神是医学发展的趋势,譬如,对外科医师而言,传统的在皮肤上画十数公分伤口的「开刀」,近来已渐被只要打几个洞的使用内视镜的「微创手术」所取代。
但是,对放射线科医师而言,他们一开始就不是从「开刀」起步的,也因此,「对病人的伤害要减到最低」的理念做得更彻底,也发展得更好,事实上,外科医师使用内视镜来手术的观念,可说也源自放射线科。
放射线科医师是从试图「诊断」病人的疾病开始的,第一个在「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根据美国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会的介绍,是一位左脚患有坏疸却拒绝截肢的八十二岁妇女,结果医师只不过使用导管进入她左脚上本来已阻塞的血管中,就因此使得病人因坏疸引起的疼痛大大的减轻了,後来甚至是自己走出医院的。这位被认为是创造了奇蹟的医师Charles Dotter,於1978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也是公认的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之父。
这种放导管到血管内,再打入显影剂,使得医师可以在放射线照射下,看到人体内部情况的血管摄影,最早在1929年就开始使用,其技术不断更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在治疗冠状动脉心脏病时使用的气球扩张术、血管成形术等,都是根基於此的改良;而从透过导管要找到出血部位,但後来在诊断的同时给予立即止血的栓塞等治疗方法,则是介入性放射专科医师「捞过界」的表现,但事实显示,以「对病人伤害最小」的出发点的医疗,是未来医学的走向。
而十多年前从美国回来加入和信医院的庄伯祥教授,正是当时引领研究和发展这种介入性放射线医学的关键人物。在一九七0和八0年代,Vincent Chuang赫赫有名,当时他所训练的数十位放射线专科医师,如今多在美国各主要医院担任放射线科主任,但他在1997年时放下一切回到台湾,主要是因为台湾人民已可以选自己的总统,「我想要在医学以外的领域做些事」,他说,人生除了成就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这样的看法,和庄伯祥教授在1989年时脑部长了个肿瘤多少有关。这个做了六个多小时的手术,他失血一万多西西,术後还使得他右眼从此看不到了,很多人以为,只剩下一只眼睛的Vincent (庄伯祥教授的英文名字) 大概再也不能做血管栓塞了,因此,在脑部手术的二十年後,当庄伯祥在今年三月再回到美国接受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很多他过去的学生同事都前来致意,对於他在台湾继续从事医疗服务以及教育的表现,更表示佩服。
这个医学会在1996年开始颁发此奖给在介入性放射线医学上有成就的医师,每年只有一到三人可以得奖;但庄伯祥在今年获奖,对他个人而言,意义格外重大,因为,如果把二十年前那个大手术看做另一个人生的开始,「我就像个二十岁的青年,正要开始探索我另一段未知的人生。」
和信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之所以能够落实,庄伯祥认为和台湾的民主制度多少有关,只有在民主社会中,「实证医疗」才得以发展。
庄教授以他在和信医院替病人做的血管栓塞治疗为例,「我做得愈多,医院赔得愈多」,但只因证据显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他可以继续做「赔本生意」。他说,只要台湾还有民主,他愿意和这个不以成本为考量的医院一起走下去,最终,证据会说明,这个方向才是主流,就如同「对病人伤害最小」已是医疗主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