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穷得只剩下钱

[最後编写日期:2015/04/07]

文 / 林筱庭 (《新新闻》周刊记者 )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坐在「吃到饱」餐厅里,是否吃得比平常食量还要更多?相较於单盘计算,大家通常都会多吃一些,因为任一道餐点都可以随意取用,且几乎不必再多付钱──无论食材原始成本是十元还是一百元。
  这问题出在哪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维特(Steven D. Levitt)指出,人们不必支付某事物的真正成本时,通常都会用无效率的方式来使用那样东西;当健康照护资源用类似的方式支配时,就会发生同样的事。
  李维特所说的,正是全民健保所面临的根本结构问题。今年三月一日,届满二十岁的健保,虽然已达成不少成就,包括将近百分百的纳保率、制发健保IC卡、发展多元支付制度等,台湾几乎人人领有一张健保卡,健保近年所做的民调满意度均维持在八成以上,政府也以此为荣,几乎是台湾评价最高的公共政策。
  但健保却也因医疗给付过於低廉,「一卡吃到饱」的设计,导致医院服务量几近失控。医院为求生存,造就「血汗医护」,工时长、工作负荷重、薪资低,使得医护人员大量逃离医疗职场,更严重影响医学系毕业生愿意投身医界的意愿。

只想省钱,陷入恶性循环

  医院军备竞赛抢病人、急重症病人变成人球、「药价黑洞」、「六大皆空」等问题竞相浮现,为了应付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过去二十年健保历经四次财务危机,调涨过两次保费,更祭出二代健保财务改革收取补充保费。
  一切争议,都为抢夺固定且困窘的健保大饼,医疗照护体系似乎已落入恶性循环,无法脱身。
  拥有二十余年第一线临床工作经验的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他认为,健保「病因」出在迷失医疗核心价值,健保想节省支出、医界想节省成本、民众希望捞本,没人在乎医疗品质,健保穷得只剩下「钱」,但只要改变观念及做法,台湾其实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创造健保、医院、病患的「三赢」局面。

 

以下是黄达夫的口述整理:

健保实施前後十年,平均余命未增,死亡率未减

  台湾健保不会破产,因为没有一个执政政党,可以得到人民拥戴而不持续办理健保。但是,健保假如不作改变,问题永远会层出不穷。现在的健保已用掉六千多亿元,这还不包括四千亿元的自费项目,这些医疗费用加起来要一兆元,未来二十年只会继续往上升,不容易控制。「病因」在哪里?因为当初政府办健保的目的,并不是为病人的利益着想,而是「为选票为政绩而办」。
  一个保险制度一定是要「三赢」才可,「民众赢、医界赢、健保赢」才算成功,现在却是「三输」。一般民众觉得自己赢,能随时到医院看病,但有助益吗?温启邦教授(国家卫生研究院名誉研究员)曾作了一份研究,他曾比较健保实施前後十年,全体国人平均余命并没有明显增加,死亡率也未减少。
  这表示台湾人并没有因为健保而变得比较健康,台湾人民每年平均看诊次数超过十五次,是欧美国家的二至三倍,病人一定是觉得自己病看不好,才不断去医院。健保的民调满意度虽然高达八成五,其实是把「满意」跟「尚可」加起来才达到。民众真的是满意吗?去年底《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公布一项调查,分析全球二十九国民众对医师疗品质的满意度,他们问病人最近一次就医的经验,台湾是倒数第三。

你买一台电脑,每个月都要去维修一次,你觉得品质好吗?

  谁想一天到晚跑医院?平均一年看诊十五次,代表民众每个月都要跑一趟医院,其实是代表医疗无效。如果你去买一台电脑,每个月都要去维修一次,你觉得品质好吗?健保没有根据医师诊断病人时,问诊、做身体检查的时间、人力做合理的成本分析来决定诊察费。门诊给付太低,虽然每次花费很少,但十五次加起来,健保的支出就不少了。民众占到便宜了吗?也不见得,因为病人、家属要请假花时间、交通费看病,社会成本付出不少,而且匆促看诊误诊率很高。

台湾健保的问题是:健保署、医界、民众都只想钱

  台湾健保的问题是:健保署、医界、民众都只想钱,没人想到医疗品质。健保一天到晚想要节省支出,不断地砍价,而医疗机构则拼命节省人力、药材成本,导致医护过劳、用最便宜的药、用戴上去就破的手术手套,民众则想要捞本,才会一天到晚到医院。这是「三输」。因为健保给付很低,医疗机构就以增加量来因应,结果医疗价值就会很低,相反的,如果给付合理,医师就能分配给每个病人充足的时间,大部分的疾病只要好好问诊跟触诊就能诊断。
  现在却是不花时间问诊,做身体检查,就要求病人作MRI(核磁共振摄影)、CT(电脑断层摄影)等检查,那都得花费上万元医疗费用,医师为了增加收入,要求病人做不该做的检查、治疗的情况并不少见,不但让病人承受身心痛苦,健保反而多花钱,结果健保只能消极的管制、抓贼。这样的健保必然失败。
  健保应该建立一个制度,让医疗机构在质而不是在量上竞争,以治疗结果好坏来给付,并公布测量结果,让病人可以凭此选择该去哪间医院就诊,以成果竞争取代价格竞争,才能减少资源滥用与浪费。

医院盼有结余,就要尽可能照顾好病人

  我们(和信医院)初诊平均时间二十八分钟,还不包括医师事前做功课及看诊後打病历的十五分钟,看一个初诊花费四十三分钟,医疗品质一定会比较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检查,如MRI、CT等,为健保省不少钱。
  一九九四年,我们就跟健保局(现为健保署)讨论,以「包裹式」定额(bundled payment)给付的乳癌论质计酬方案,到二○○一年十一月才开始,共有五家医院加入。
  健保署定期按收案人数付你钱,在诊治的过程中(诊断期、治疗期、追踪期)都不断监督你,若我们十个品质指标都达到,五年存活都超过世界标准就给予奖励金。我们自己管自己,医院盼有结余,就要尽可能照顾好病人,并提升效率、省掉不必要的住院、检查等支出,医院的结余就越多。
  刚开始为了鼓励医界加入论质计酬计划,健保署订的给付价格比论量计酬的平均值高些。但是,病人追踪一段时间後,健保整体的耗费反而持平,因为品质控制好,医院花费的成本也会下降,反倒是没有参加论质计酬的医院,耗费健保资源年年提高,品质却没提升。

绩效(看诊量、检验量)支薪,医师变成保险业务员

  其他医院无法这样做的最大绊脚石,是以绩效(看诊量、检验量)支薪,医师变成保险业务员,抓更多人来买保险你就赚更多钱,只好冲量,也没有时间自我进修,忙中更容易出错。医师间也不会彼此合作,我为什麽要牺牲时间来帮你的忙?相反的,我们采固定薪资,按年资加薪,医师的目标一致,大家一齐合作把病人照顾好,病人治癒率高,成就感就高,工作也比较有热忱,这才是医病双赢。
  DRG(诊断关联群)只会是过渡时期,未来一定走向包裹式给付,走向全程、全人照顾。健保现在虽然有盈余了,满意度也不错,但根据最近远见的调查,92%的医疗人员对前途感到悲观,超过半数的医疗人员想出走,表示健保是非常失败的。

医疗管理者应以品质管理取代财务管理

  健保政策必须改弦易辙,引导医疗机构为病人追求最高价值。医疗管理者应改变观念,以品质管理取代财务管理,当管理理念与医护执业初衷一致时,也就是说,当医院管理是在帮助医疗人员把病人照护好时,才能够创造优良的就医与执业环境。
  同时,民众也该学会善用医疗资源,目前新加坡主要有两种医疗保险,一种是 Medishield,由政府出钱,主要支付重症疾病,另一种是Medisafe,就是医疗储蓄帐户,人民每个月存固定钱进去,自己储蓄的医疗帐户,你就不会乱花,台湾或许也可以考虑。(本文转载自《新新闻周刊》)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