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基因学史上重要的女性科学家

[最後编写日期:2018/01/02]

 (朱玉芬摄)

我在1976年入学阳明医学院时,医学系班级女生只占十分之一的人数。今天医学系的女生比例已经在三分之一左右。我看女性在专业上与职场上的表现与成就,是几乎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的。已婚或未婚,都不影响一个尊重并且热爱她的工作的人,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她的使命。生在今世的女性,应该感怀先人为我们舖路的苦劳与功劳!

文 / 胡涵婷医师

    近几年肿瘤医学研究最重要范畴之一,是基因科学;从病理机制的观点来看,癌症可以说是基因的疾病;是细胞在基因复制的过程中无法修补错误,造成不断累积的多重基因突变(错误基因),以致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失控,细胞的行为变成恶势力般横行,到处侵略。

    大多数人都知道ABO血型的遗传公式,也知道着名的孟德尔豌豆实验,清楚地呈现子代(offspring)豌豆的「表现型」(phenotypes)例如花色、茎的高度等等,与父母的表现型有一个简洁的数学关系。例如紫豌豆花(PP)与白豌豆花(pp)交配,因为紫花是显性遗传,产生的子代有四分之一是白花(25% pp),四分之三是紫花(25% PP,50% Pp)。孟德尔以实验方式,科学化地证明及说明遗传的型式。

    大概国中生、甚至小学生都知道DNA是基因密码,储存着生物体从生、老、病、死的一切秘密,也知道我们从父亲及母亲各遗传到一组DNA。我们从生物学课堂学习到DNA以双股螺旋链,像我们的双手能轻易地交握,又可以轻易地分开,是因为DNA的组织单元-四个核甘酸A和T、C和G,像是镶嵌得恰到好处的拼图,但是A和T、C和G两个核甘酸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强力的化学键,而是若即若离的氢键;让两片拼图契合,也不难分开。这样的化学特性,解开DNA双股螺旋链结构之谜(也是之「美」);它如何像手指般交握,又可以轻松分开,分别复制,从一个DNA双股螺旋链变成两个DNA双股螺旋链。这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第一个步骤。

    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基本基因遗传学知识,其实是得来不易的。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1865)到Francis Crick 和James Watson发表DNA双股螺旋链结构(double helical structure)(1953)之间将近一个世纪,是由许多科学家毕生努力所得到点点滴滴的知识,慢慢累积得来的。其中几位女性科学家为基因科学做了里程碑的重大贡献;也就是说没有她们的重大发现,就不可能说明DNA如何复制的完整故事。她们没有像孟德尔(Greg Mendel)及Francis Crick 和James Watson在基因遗传学史上,享受盛名。特别在国际妇女节前夕,让我们感怀她们的贡献。

Miriam Stimson修女

    Miriam修女的朋友们昵称(也是戏称)她「M²」。由来是这样子的。新进修到修道院的神父、修女要放弃俗名,选择出家名。例如,孟德尔也是个神父,他的俗名是Johann,出家名字是Gregor。Miriam修女选择了Mary做为她的出家名字,但是在洗礼定名仪式(christening ceremony)上,总主教念长长的名单时,不小心跳过了一个名字,结果好几位修女都被定名(christened)成不是自己原来选的名字。典礼仪式中,没有人出声告诉总主教这个误失,而Miriam修女是最後一个接受定名礼的,名单上已经没有名字了。这位总主教脱口而出地给了Miriam修女Michael这样一个男生的名字。因为总主教是上帝的代言人,Miriam修女就这样子一生冠着一个男人的出家名字Sister Michael,好友则昵称她M²(Miriam Michael)。

    修女的生活严谨,她总是戴着巨大的有如眼镜蛇头的修女帽;这样的「装扮」,在实验室里操作实验,看来真是滑稽(附图)。也因为这个修女帽妨碍周边视野,Miriam修女是不开车的。她在一个小天主教学院教书又担任舍监,她的主管给了她一个小小的浴室改装为实验室;很快地,Miriam修女的科学天份,表露无遗。在二次世界大战後,共产主义崛起的时代,天主教鼓励神父修女们研习科学,一方面是认识并且保护上帝创造的宇宙万物,另一方面也是在抗衡共产主义的无神思想。Miriam修女与她的同事们做成不少基因科学研究上重要的贡献。一个稍为偏离主题的趣事是,着名的痔疮软膏Preparation H就是她们发明的。

    有人说,没有Miriam修女发明的DNA稀释化技术,Rosalind Franklin(下一位要介绍的女科学家)就没有足够稀薄的DNA可以发挥她使用X光绕射照相技术摄取到着名的Photo 51,尔後,也不会有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参考(有人说是盗用)Rosalind Franklin的研究成果,抢先发表了留芳万古的DNA双股螺旋链模型。Miriam修女也协助或加强了氢键(hydrogen bond)在核甘酸配对(A and T, C and G)上的化学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不容易想像活跃的修女科学家。但是Miriam修女回顾她的生涯时,描述当时在科学会议场合碰到的女性科学家,几乎清一色是修女。那个年代的女性在婚後,多数选择放弃专业生涯。未婚的女性如果在专业上很有成就,可能常常招来不友善的批评。她们也常常是薪水微薄,几乎无法维生(居理夫人在她未成名前,常常三餐不继,饿到昏倒)。反而是住在修道院的未婚修女既受到社会的尊敬,生活又有保障,可以无後顾之忧地专注於她们的科学研究课题。

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

    Rosalind Franklin终生未婚,是犹太裔的英国人,38岁就死於卵巢癌。她短暂的生命,彷佛彗星穿越暗空,耀眼夺目,却一闪即逝。

    Rosalind的聪颖与科学天赋,在那个女性科学家不容易出头天的年代,也是无法被埋没的Rosalind最早是研究煤炭(coal)的物理结构,後来得到一个去法国巴黎学习X光绕射晶体摄影技术的机会。她做事严谨又认真,很快地,就成为一个顶尖的晶体结构摄影专家(crystallographer)。之後,她将她的优越技术带到英国伦敦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并且被分配在DNA结构研究的团队里。她被分派到与Maurice Wilkins共事。Maurice Wilkins已经从事DNA物理结构的研究一段时间了,但是Rosalind和Maurice Wilkins的共同主管John Randall没有先沟通知会Maurice Wilkins有关指派Rosalind加入(因为她卓越的X光绕射晶体摄影技术,甚至是让她主导)这个研究主题一事;因此,早早就种下两个人日後的不合与纷争。Rosalind讨论事情时,眼神专注地凝视对方,语言简洁精准。Maurice Wilkins则是天性害羞,慢慢的构思他想讲出来的想法,而且总是不愿与交谈者正眼交接。Rosalind若是生在现代,这样的言行举止是符合她的专业要求与期待的,甚至有助於她平步青云的地在科学界进阶成名的。但是在那个年代,Rosalind却被视为异端,冷酷和骄傲。

    Rosalind对科学实验结论的态度是很严谨的。她反对在没有充足资料证据前就发表结论。1953年初,已经与Maurice Wilkins合作的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无意间在国王学院的研究室看到(Wilkins拿给他们看的)Rosalind着名的Photo 51,DNA晶体X光照片(附图),便给了他们DNA确实是双股螺旋链结构的想法。这时候,Rosalind也已经在写作她的研究结论,但是Francis Crick、James Watson和Maurice Wilkins却抢先发表了DNA双股螺旋链模型的论文。他们三个人在1962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有人批评他们没有给予Rosalind的贡献恰当的历史认知地位(认为他们「盗用」了Rosalind的研究成果)。日後,Watson表示,也许Rosalind应该得到诺贝尔化学奖。但是,Rosalind在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五年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并不追赠奖给已逝的科学家。

台湾医学系的女生比例已经在三分之一

    我在1976年入学阳明医学院时,医学系班级女生只占十分之一的人数。今天医学系的女生比例已经在三分之一左右。我看女性在专业上与职场上的表现与成就,是几乎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的。已婚或未婚,都不影响一个尊重并且热爱她的工作的人,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她的使命。生在今世的女性,应该感怀先人为我们舖路的苦劳与功劳!(寄自波士顿)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