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还不能帮人类打赢抗癌战

[最後编写日期:2018/01/30]

 (华健渊摄)

有一天更多病人正确资讯的累积,加上人工智慧的运用,华生之类的软体将能够比絶大多数医师单凭个人有限的智能,做出更正确的诊断,提供个人化的精准医疗。但是,那一天还没到来。

文 / 黄达夫 院长

   约四十年前,我在美国杜克大学行医的时候,我经常请生物统计学的同事帮我查看,某种癌症在杜克大学癌症中心用某种方法治疗过後,五年存活率如何?然後再决定我是否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我的病人。如果发现效果并不如预期,我就会在团队会议中提出来检讨,集思广益,进一步参考最新的文献,寻求改善的方针,订定新的诊治准则。

    回国後,从医院创立之始,我就与全院同仁约定所有医院病人的诊治必须有准则,必须经过讨论,并且每年都要分析治疗结果,再经过团队检讨,制定新的诊治准则。近三十年来,经过这样持续的改进,敝院所有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从最初的57%,不断地进步,到目前已达71% (2010~2014年),高於美国所有医院的平均值。与2017年台湾癌症登记中心所公布之台湾癌症平均五年存活率相较,高出20余%。而敝院病人最多的乳癌的成果更令人振奋,从第一期到第四期全部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从1990年初期的72%,进步到最近的90 %。

    近年来,因为资讯电脑化,以及人工智慧的运用,电脑可以即时蒐集病历资讯,累积数据,自动分析、统计,我们就能够随时查询近三十年来本院病人治疗结果的累进统计数据。医师就可以根据病人的疾病别、期别、年龄等提供最适合病人也是最好的治疗建议。我深信现今的电脑科技,可以将上述的经验大规模地蒐集累积而更趋精准。

    因此,当IBM这样一个资讯业界的巨头,投入医疗产业,发展医疗华生(Watson)时,我就存着极高的期望,相信以IBM的财力、专业人力以及其影响力,必定大大有所作为。它应该能够获取全球各重要医院的病历资讯,也就是远远大於我们一个医院的大数据,来强化预测能力的精准度,那麽病人就有福了。所以,我一直很用心地在追踪IBM华生在癌症医疗的发展。

    这两年,IBM在介绍华生(Watson-Oncology)时,宣称华生将颠覆癌症医疗。譬如最近国内杂志就报导「华生帮人类打赢抗癌战」。但据我的了解,事实与媒体报导有相当的差距。

    原来我看好IBM令人羡慕的龎大资源,有能力去蒐集巨大的数据,又具备超级的运算能力,其结果应能超越当前国际癌症医疗界经过专家的共识会议後,所拟定的诊治准则的精准度。譬如,我期待它能够针对白人、非裔、亚洲人等因种族、基因的差异,甚至,亚洲人在出生地或至西方国家居住後,因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变等的变异,做出更细致的分类而产生更个人化的建议。并显示使用华生後,医疗效果更好,存活率更高。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并非如此。根据IBM自己的报导,有数家美国医学中心的癌症专家使用IBM华生的结果,发现这些专家自己的建议与华生的建议吻合度可高达90几%。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并不能说华生比医学中心团队的能力更强,只能说华生的能力与美国医学中心的团队相当。

    也许,华生的使用可以帮助世界上许多缺乏癌症专家却须照顾癌症病人的医院,得到先进国家医学中心水准的癌症诊断和治疗建议。事实上,IBM也表明华生只是提供更多的资讯来辅助医师做决策的工具,医师必须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另外,令我感到失望的是,既然,IBM定位华生为癌症精准医疗的工具,我就会期望它应该要经过临床试验去证实它的精准度,确保它的安全性,而不至於误导医师为病人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在尚未经过临床试验以前,如果购买华生软体的医院,不是用於提供院内医师多一个医疗决策的辅助工具,而是做为宣传工具去向病人收取华生的使用费,则有违反医学伦理之嫌。

   无庸置疑,有一天更多病人正确资讯的累积,加上人工智慧的运用,华生之类的软体将能够比絶大多数医师单凭个人有限的智能,做出更正确的诊断,提供个人化的精准医疗。但是,那一天还没到来。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