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萧伯纳走!(2)

[最後编写日期:2018/01/02]

文 / 郑春鸿主任(文教暨公共事务部)

「医学的答案」半年内就听完了

  癌症病人寻求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医学的答案」,也就是医学可以帮我些什麽,使我能活下来?
  这个答案从病人病发开始半年内,医护人员该跟他讲的话,大概他都已经全部听完了。医生如果再进一步讲,病人也听不懂了。癌症医疗的不确定性,我们也可以这麽说,医生再讲下去,恐怕连自己也没有特别把握了。
  不是吗?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至今才不过350年;达尔文发表进化论也不过120年,与人类的历史相比,现代医学是一个多麽年轻的科学啊!基因医学变成当今治疗癌症的显学之後,大家以为上帝已经很大方地把生命的密码开放给大家了,但是科学家发现,生命的奥妙和我们自以为是的想像生命起源的样态相去千万里。科学家从基因的内部结构以及它运行的方式,发现生命绝不是偶然「碰撞」出来的;而是经过智慧设计所产生的,这几乎又回到「创造论」,虽然科学家没有明白地指出生命的创造者是上帝。
  如果「进化论」充满假设,不过是「想当然耳」,如果我们不知道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说,你可以想像现代医学是怎麽「诌」出来的吗?当我们明了人类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其实是那麽微不足道,我们对病人的建议,会不会不过是趋吉避凶的相对选择罢了,病人等待及所得到的模棱两可「医学答案」,又如何能够心满意足呢?

生病半年後,需要的是「生命的答案」

  癌症病人寻求的第二个答案是「生命的答案」,也就是我该怎麽「活着」?
  得了癌症之後,因为眼角已经瞄到死亡线,确信它就在身边,就在附近。生命尽头的逼近,使得癌症病人人生观、价值观都改变了;人生的顺序也改变;生活的目标和节奏当然也就有了调整。过去觉得很在乎的事,现在好像变得不太在乎了;过去觉得不必太慌张的事,现在好像觉得很急;过去觉得可有可无的事情,现在却想要尽快完成。
  癌症病人生病六个月,他可以接受的卫教都已经可以倒背如流了;他必须按照规定的治疗,也都按部就班地做完了,可是在五年内,病人还是得回到医院来复诊、追踪。我们明明知道他现在面临的是对生命意义掌握失去了分寸,进退失据,也就是对於「接下来我应该怎麽活着?」有了迷惘。这些後癌症时期的病人,比新病人的人数多好几倍。他们除了需要医护人员小心地追踪病情之外;更需要的是人生的导师。

癌症博物馆:癌症病人大教室

  有一回,我在医院刊物写了一篇,<人为什麽要上学?>,有一位医师告诉我,这是一篇很实用的「癌症卫教文章」。他说,他有很多病人正为这事儿心烦,甚至影响治疗的心情,不知如何和孩子争辩「上学的重要」。如果<人为什麽要上学?>也一个「卫教题目」,我们关心病人的事就包罗万象了。
  全人照顾的癌症医院,应该如何在身心社灵上提供给「後癌症时期」病人这些医学之外的「另类」服务呢?这是我们一直想要做到的,我们想到「癌症博物馆」的构想。
  我们希望「癌症博物馆」成为医疗和辅导身心社灵的「癌症病人大教室」。病人可以在这里加入「希望大学」,在实体的博物馆以及在云端的教室里接受多媒体的卫教。我们希望「癌症博物馆」能建立癌症卫教的大数据,并且以「云传播」的方式和全世界华人的癌症病人来分享。

癌症教育是非常有潜力的产业

  癌症教育是癌症医疗延伸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产业。全世界汉语使用人口有11.97亿人。中国每年有350万名新的癌症病人;台湾每年有八万名新的癌症病人。目前中国的癌症病人约有660万人;台湾的癌症病人也有四十三万人。中国号称有6亿的网民,他们的网路普及率是43%;台湾的网路普及率是77%。这是一个不读诗、不读小说,没有文学的年代,但是癌症的教材没有人敢忽视,它的需求量和市场是不可计数的,而且每一位阅听人都是「忠实的学生」。

云端癌症博物馆已经上路了

  我们的云端癌症博物馆已经上路了,我们出版的《癌症病人求生手册》电子书,基本上是仿效《纽约时报》的e-singles电子书。我们计划第一梯次就出版100本,以我们现在所累积拥有的600万字癌症卫教文本,以及500小时的癌症卫教影片,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
  我们有操作非常简单的「癌症卫教单张列印系统」,目前在资料库上有一1,900种的卫教单张。我们希望未来的「和信e学院」可以成为虚拟的大学,除了提供汉语使用国家医护人员在职进修的学分课程之外,癌症病人也可以到「和信e学院」来选修。
  我们还计划为和信医院每一位医师分别出一本实体书,把医师每天都要叮咛病人的各种常见的问答,变成实用可供随时随地查阅的工具书。我们也计划以病人的需求作为分类,出版各式各样的癌症卫教的实体书。

做一个好人难不难呢?也不难,也难!

  我到美国之前,一些文学界、文化界的朋友、长辈帮我写了很多的推荐信。我保留了日据时代着名的社会学家、着名记者刘捷老先生写我的这一张。他说我是「诚实、不会脱轨,包括为人作事,人格道德守法等;是一个好人、正人君子」。刘捷老先生写过<艺妓社会史>,年轻时是「文学青年」,他是日本政府的眼中钉,被抓去关;中日战争时,刘老先生有「汉民族精神」,他跑到中国,要加入抗日行列,因为他的日语流利,被中国政府看做「汉奸」,也抓去关;台湾光复後,他从中国回来,因为在北京有很多老朋友和学生,被国民党政府看做「匪谍」,又抓去关。我认识刘捷老先生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岁了。他是一位在家居士,一位禅学大师,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做一个好人难不难呢?你可以去找一部电影来看,那是大陆的导演贾樟柯拍摄的《三峡好人》。只要公义、正直不说谎、择善固执,再加上人情味,就是好人了,不太难。但是,现今的社会,要做个好人,看来却有重重的考验与障碍。原因是环境不好,使得想做好人,却好不成,或好得不像、不够。

和信医院是一个「做好人」的环境

  在和信医院,确实提供同仁「做好人」的环境。我们在和信医院努力工作,医院对我们最丰厚的回报,就是给我们的「做好人」的环境。使我们成为一个好人、正人君子、人格道德守法都不会脱轨的人。
  在和信医院没有「院方」这两个字,因为「院方」包括了你和我,我们都是「院方」。我们一起在努力营造一个可以令人尊敬的环境。和信医院的优点里面有你;和信医院的缺点里面也有你,我们要传承优点;我们要改善缺点,都要从自己做起。
  最近医院招募新医师的新文案。第一个是:「尊敬:一个病人尊敬的医生;一个同事尊的伙伴;一个太太尊敬的先生;一个先生尊敬的太太;儿女尊敬的爸妈。谁可以给你这些人生珍贵的礼物呢?」第二个是:「如果有盼望,何惧流血流汗;如果有尊荣何惧流血流汗;如果有快乐,何惧流血流汗;如果有平安,何惧流血流汗。谁可以给你这些人生珍贵的礼物呢?」第二个是:「人要被当作人对待;人要被当人尊重;人要被当人信任;人要被当人爱护。谁能给你这些人生珍贵的礼物呢?」我们希望和信医院能够献给这些未来的伙伴这些珍贵的礼物。

每一个人都有「存活率」

  最近,我们有一个小病人得了「总统教育奖」。他的父母亲特别留了一个位子给照顾孩子的本院医师, 要医师陪他一起出席。这是多麽令人兴奋的事啊!在我们照顾之下,罕见疾病的孩子回到大学。
  不是只有癌症病人有「五年存活率」,每一个人都有「存活率」,也就是平均寿命。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吃「塑化剂」的,男人平均寿命75岁,女人平均寿命83岁,平均寿命79。再多也不会多多少,少个几年倒也不少见。该做的事,就赶快去做吧!
  朋友们,时间不会等人的。(全文完)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