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形剂安全吗?
文 / 姜绍青 药师 (药剂科副主任)
今天(2013年12月4日)报载卫福部食药署公告三十三项药品因为未申请变更赋形剂,必须在一个月内下架。食药署延迟半年才公布,并且食药署的官员说明,赋形剂调整目的大多在改善口感或外观,可能影响药品吸收率,但没有安全性问题。是否正如官员所言,「赋形剂没有安全性问题」?
赋形剂(excipient),根据1994年美国国家处方集(United States' National Formulary)的定义:「有效成分以外,有目的性地添加於药品中的任何成分。」简单说,在药品中除了有效成分以外的其他外加化学成分都称为赋形剂,而且这些化学成分都有特殊的功用。以他们在一个药品中的功能,可分为稀释剂(有效成分通常分量太少难以精确量取,需要稀释剂辅助)、黏合剂(将锭剂的成分黏合在一起,使得锭剂可以成形)、崩解剂(锭剂在胃中需要崩散才可以释放出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吸收才得维持)、助流剂(在锭剂制造过程中减少摩擦力与颗粒间的附着)、锭衣与外膜(保护锭剂在环境中可以抗光照、湿度、或氧化;矫味;改变药品释放速度;提供辨识,等)、着色剂(增加接受度、提供辨识,等)、防腐剂(维持药品效力的稳定)、等。这些成分的来源可以是动物、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
过去很多人认为赋形剂不过就是一堆糖粉,由上方的说明,显然不只是糖粉而已,而是许许多多复杂的化学成分,而且在整个药品的重量或体积上,赋形剂的量远远超过有效成分,因此其品质之优劣对於整个药品的品质影响甚钜。
在过去的教训上,我们才学到赋形剂也可以导致死亡:1990年在奈及利亚,发生制造咳嗽糖浆的糖浆因为被其他溶剂污染,造成47个死亡案例;1986-1998年在印度与孟加拉,乙醯胺酚(普拿疼的有效成分)糖浆被污染,造成236人死亡;1996年在海地,甘油被二甘醇污染造成88人死亡。
所以,各国都规定赋形剂虽然不是有效成分,仍然必须是经核准合乎优良药品制造规范之厂商制造。这三十三个药品,不提报赋形剂变更,如果所用的赋形剂来源不明而有污染之虞,民众的生命就可能受到威胁。
赋形剂中的黏合剂、崩解剂、锭衣与外膜都可能影响药品在身体内的崩散、溶离、吸收。一个药品,可以因为赋形剂的改变,吸收增加或减少,如果这是一个作用强效的药品,增加吸收就可以增加副作用,减少吸收就可以使病情失去控制。怎麽可以说「可能影响药品吸收率,但没有安全性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医药学界也很清楚知道,赋形剂虽然宣称没有药理作用,但是却有许多赋形剂已经被认知具有负面的作用。例如有些着色剂曾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例如食用色素酒石黄(tartrazine)等数个色素,在具有阿斯匹灵过敏史的病人,也会引起类似阿斯匹灵引起的过敏症状;氯化苯二甲烃铵(benzalkonium chloride)在眼药或外用药中为防腐剂,它会引起眼睛不适,也会将隐形眼镜染色,所以建议要先取下隐形眼镜,15分钟後再戴回;亚硫酸盐(sulfite)在药品中被当作抗氧化剂,特别常被加在一些容易被氧化的有效成分中,常常引起过敏的反应、皮肤痒、荨麻疹、严重者引起气管痉挛、低血压、甚至失去知觉。因此,这三十三项擅自更改赋形剂的药品,长期服用这些药品的病人可能因为赋形剂的改变,引起过敏反应,而开药的医师也很难想像,是因为如此而引起的。
在我们民众当中,有五种人是赋形剂引起副作用的高危险群,他们就是(一)具有食物过敏史的人,(二)怀孕妇女,(三)幼童,(四)医疗原因必须限制食物的人,(五)具有宗教性食物禁忌的人。
食物过敏或不耐的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过敏史,避免药品中含有过敏原的产品,美国於2006年开始要求食品或药品必须列出八个最常见引起过敏的食物成分(包括,蛋、奶、大豆、小麦、花生、贝类、坚果、鱼)。孕妇要避免含铝赋形剂(因为铝可能累积,穿过胎盘,引起中毒现象,神经症状、新生儿骨松),含酒精药品也要避免;苯甲醇在注射剂中具有局部麻醉的功能,可能引起早产儿喘息症候群。有人对於乳糖有不耐的现象,则药品当中含乳糖为赋形剂就有可能引起病人腹泻。明胶(gelatin)与硬酯酸(stearic acid)都是动物来源的化学成分,佛教、犹太教或回教徒有猪相关的禁忌,可能就必须考虑换药。这些高危险群,应该特别注意新剂型新配方的药品,确认没有相关的禁忌才可以开始用药。
以上可见,赋形剂虽然没有药理作用,但是仍然对於药品品质有重大影响,所以文献建议药品中的赋形剂,仍然要与有效成分一样地被看待、被评估,正如有效成分一样,赋形剂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