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是治疗品质的基石
整理 / 改写:郑春鸿 (文教暨公共事务部主任)
郑春鸿主任(文教暨公共事务部):报载,「癌症治疗的品质」将要从後年开始列入医院评监的项目,癌症诊疗品质认证正在推动,最快明年底,民众就可以从网站上去看到哪个医院治疗癌症是「合格」的。据您们所知,卫生署订的标准如何?您们认为这些指标合理吗?您们认为一个合格的癌症中心,应该要有哪些重要的工作指标?
癌症医院的品质认证意义何在?
郑鸿钧主任(临床研究室):我们医院一直认为推动癌症治疗品质认证是必要的,只有我们一家医院好是不够的,台湾癌症病人应该有权利不管他去哪一家医院,至少会得到一个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治疗,这是我们长期的基本观念。
1999卫生署署长詹启贤那个时期,我们医院在黄达夫教授及几个同仁的努力下,台湾在立法院通过了「癌症防治法」,其中有一项就是刚提到了医院只要接受癌症病人做治疗,我们认为国家对它就应该要有基本的认证,或指出,哪一家医院可能还有进步的空间。
2000年法院立法通过「癌症防治法」以後,目前就是根据这个法源执行。2001-2003年之间,本院为台湾建立一个「全国的癌症资料库」,资料库包括癌症的登记、癌症的分析。当然癌症治疗最终是以结果论,也就是以存活率来分,所以就有一个期别的登记,这样大众才会知道说治疗的成果如何?我们才知道我们将来进步的空间在哪里。
刚提到癌症治疗以结果论,但是癌症治疗其实非常复杂,从病人看门诊、医生跟病人的沟通,到诊断的确认,即病理的确认,到後来病情的分期,以及整个的治疗过程,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手术治疗。病人治疗的过程上,各个环节的照顾都很重要。虽然癌症治疗以结果论,也就是以最後存活去看,但是事实上,病人的存活,建立在之前每一个阶段良好的照顾,也就是好的工作的细节上。工作细节都做对、做好了,理论上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因此,最重要还在细节到底有没有做对。
郑春鸿主任:您说的工作细节,其实每一项应该都是癌症治疗的品质的工作指标。我们常听本院外科医师说,他们之所以愿意在和信医院里面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医院的病理科非常好。病理科所提供的数据和意见,让他们胸有成竹地去做他们外科的工作。站在一个病理医师的角度来看请问曹医师,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建议病人从网站上对全国癌症医院的品质指标品头论足呢?
民众真能辨别哪家癌症医院最好吗?
曹美华医师 (病理检验部):在认证的指标里也有一些病理的项目,而且好像整合在各个不同的癌症里,譬如乳癌就有一些淋巴结的数量,还有女性荷尔蒙接受体测试、比率。这些应该都是在认证的范围里,究竟那些细项?未来会不会公布不得而知。不过,就算公布了,一般民众老百姓也不了解。大家最後看到的就是在解剖病理这部份的认证,如果通过了,可能就是说这是一家合格的医院。
全国二十七家癌症中心最後可能都通过了,可是民众还是搞不清楚哪一家好?好在哪里?民众可能不知道内容,也看不到数据,因为数据最後通常都是模糊处理,或是因为某些因素不会真正公布。
认证的标准最後应该会是最低要求,那个最低要求会变成大部分医院都会通过,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医院评监一样,最终还是流於型式。在我们解剖病理科来说,我觉得主管机关应该要把重要详细的数据公布出来,而不是说用认证、通过合格这样来带过。
郑春鸿主任:认证采「最低标」,结果大家都过关,对病人没有参考功能;对医院也没有警惕和鼓励的作用。站在一个病理单位,您认为怎麽样的病理实验室是好的,对癌症病人是有帮助的?
病检科的好坏,一般人看得出来吗?
曹美华医师:这是有一些认证的过程的,譬如说,你有没有报告病理期别?或是有没有报告肿瘤大小?我相信这些数据大家最後都可以冲到很高,因为透过一些规定,病理医师最後都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但是产生这些细节的过程,是没有办法用认证看出来的。譬如说病理医师有没有很用心在把一个诊断做得很正确,这种态度和用心是认证看不出来的,我没有办法让一般民众很快的可以了解,你怎麽样看一个医院的病理科是不是很用心,这次我参与的标竿品质评比的一个项目,就是我们有科内的「共识会议」,也就是科内病理科医师每天聚在一起,讨论出一个正确的诊断。其他医院也可以说他们有类似的会议,事实上,据我所知真的其他医院也有,但是这样的会议是很严谨地讨论?还是例行公事?当你在把那些病历挑出来的过程,优先选择的条件,跟挑出来之後,讨论的结果大家遵守的制约力,其实每家医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外人看不出来的,也是没有办法用数据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