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能「学」会同情病人吗?
文 / 洪存正
癌症专科医师经常有一个难以「看得开」的问题:「我应该对病人『太』好吗?」面对一个不容易克服的疾病----癌症,癌症专科医师应该把所有的「坏消息」都先讲清楚呢?还是每一次都「语带保留」,都给病人「希望」,尤其对癌末的病人,这些「希望」会不会变成病人及家属事後的「抱怨」呢?
与病人感同身受的同情心(empathy)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关怀的精髓。最近的研究也显示,这种同情心带来的益处远远超出了诊室的范围。医师的同情心越强,医疗失误也就越少,病人恢复越好、满意度越高;同时也减少了医疗索赔事件,让医生的心情更好。
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报导指出,但是,当医院开始要求把同情心作为医疗的核心理念以及所有医生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时,即使是最热心於此的支持者,也不免被一个疑问所困扰:「同情心,能『学』得来吗?」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放射诊断科詹光裕医师说:「同理、同情心是可以学习的,过去六年,我们带领医学院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接触病人,并且透过医学人文研讨会与学生讨论如何处理碰到的困难状况。经过师生们的意见交流,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能够帮助病人,这其实也是病人及家属相当需要的协助;而且几乎很少学生被病人或家属拒绝。很多精彩的互动常常让老师们也感受动不已。」詹医师同时也是和信医院医教会的主委。
他特别指出,最近,在当代医学月刊上登载的文章,有许多都是这些同学的亲身经历。我们相信越早体会同理心,越能成为好医生;医病互动良好,对成功的治疗绝对有益。无论科技如何进展,最基本的面对面沟通还是最让病人感受深刻的!
的确,亲近病人、了解病人、关心病人,进而为病人解决问题,都是医护理人员应该做的。问题在於如何亲近?如何了解?如何关心?怎样才知道病人最在乎的问题?医护人员应该怎麽开口?怎麽表达呢?这绝不是靠教科书学得来的。
詹光裕医师说:「透过一个接一个实际的人生故事,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医生;病人及他们身边的事,是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从医界前辈刻骨铭心的故事,以及自己的身体力行,或许才能比较清楚面对一个情绪坏透了的求援病人,应该如何色不厉,内不荏地,温和而代有劝勉地说该说的话。这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詹光裕医师指出,越早体会同理心,越能成为好医生;医病互动良好,对成功的治疗绝对有益。无论科技如何进展,最基本的面对面沟通还是最让病人感受深刻的!
事实上,有些对工作热情无限的医师,病人却经常投诉他,因为他总是在需要字斟句酌的时候,不得不冒出唐突之词;在话题沉重时,为了缓和气氛儿言辞轻率;而在必须对病情告知委婉道来时,不由自主地直言快语。
比如该怎麽对一位患糖尿病的高龄病人说:「我得把你的腿锯了」,而不至於吓坏病人及家属呢?
「病情的告知」,尤其是「坏消息的告知」这真是比医学更困难的功课啊!口拙的医师可以经由训练而有所改善吗?医病的沟通,医师除了在说话的技巧要加强之外,还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波士顿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pspital)精神科「同情与关系学」(Empathy and Relational Science Program)项目主管海伦·里斯医生(Helen Riess)设计出了一套「医师同情心训练模块」(training modules),希望对如何处理高度情绪化事件,给医师一些帮助。
其中有一节课是让医生们观看一段诊室的影片,帮助医师来辨别一位病人生气、轻蔑、高兴、畏惧、惊讶、厌恶和难过时的表情。
里斯医生找来100名实习医生进行实验。首先,她们让病人对这些医生的同情心进行评估,标准包括:医生是否能让病人感到自在、不拘束;是否显示出了关怀、怜悯之情;是否可以完全理解病人的担忧。然後,让其中一半医生参加同情心培训。两个月後,另一批病人对这100名实习医生的同情心重新进行了测评。结果发现,培训过的医生其同情心及相关行为有明显进步,而未经培训的医生则表现得还不如两个月前。
相比之下,上过同情心课程的医生更少会打断病人的话,与病人有更好的眼神交流,当病人发怒、沮丧或烦躁不安时更能保持镇定。
「人们倾向於认为同情心是天生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里斯医生说:「其实不然,同情心是可以被教会的,(通过学习)是能够进步的。」参加过同情心培训後,一位曾抱怨被工作搞得精疲力竭的医生说:「我好像又重新喜欢上我的工作了。」
这项研究的设计,最特别的地方在裁判是病人,不是医生自己。她们还准备扩大研究规模,为更多的医生、护士、医师助理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提供同情心培训。
外科医师Pauline W. Chen说,为了要测试这种「同情心训练课程」有没有效,她特意面朝病人坐着,而不像以往总盯着电脑;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留心课上教过的一些不易察觉的手势和音调变化。「刚开始还挺困难,我的大脑在处理这些额外信息的同时,已然塞满了各种可能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她说:「不过後来就尝到乐趣了,回归这种专注的一对一交流能够将我带回到医学最初的本质。」
一位病人在离开前把Pauline W. Chen医师拉到一边说:「谢谢你医师,从来没有人这麽认真地听我说话。」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在七年前,才让电脑进入诊间。之前,从创院到第十五年,和信医院的诊间都没有电脑,甚至没有X光的看片器,因为黄达夫院长希望创造一个病人和医师「面对面」,没有其他干扰的看诊环境,也不希望医师看X光时的表情会吓着病人。现在虽然诊间有电脑,但是医师仍然保持传统,尽量注视病人,聆听病人的心声。可见,同理、同情心不是「口惠」,而是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表现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