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病人不要怕大豆食品!

[最後编写日期:2017/03/31]

 (华健渊摄)

Cancer期刊最新研究:大豆食品可能会减少乳癌病人死亡率

亚洲国家的高大豆食品摄取可能与低乳癌发生率有关。我相信凡事适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至於萃取的大豆异黄酮补给品,则是应该回避,直到有明确科学证据支持它的效用,才能受到推荐。……

文 / 胡涵婷 医师

    这个月初发表在Cancer医学杂志的一篇有关饮食中的大豆异黄酮(isoflavone)量与乳癌病人死亡率之相关性。这个由三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六个研究机构合作,长期追踪(平均追踪期是9.4年)近七千名乳癌病人存活的大型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北美洲罹患乳癌的妇女当中,较高的大豆异黄酮饮食习惯,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比低大豆异黄酮饮食者少了21%。换句话说,大豆食品可能会减少死亡率。

十几年前乳癌病人曾不敢吃大豆食品

    尽管这个研究的设计与规模已经是尽量地周延,如同多数的饮食或食物补给品(diet or supplements)研究的先天性受限(见後续的讨论),这篇报导的结论只能说是自从90年代以来,上千篇有关大豆食品或大豆异黄酮与癌症,特别是乳癌之相关研究文献增添一笔资料,而不是盖棺论定地鼓励大众多吃大豆食品或大豆异黄酮补给品。

    回想2005年前後,在波士顿行医时,几乎我的每个乳癌病人都会问到大豆食品与大豆异黄酮的安全性问题,担心大豆异黄酮的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特性是否对乳癌有负面的影响。西方国家对大豆食品的爱与惧,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像是乘云霄飞车般,几乎是大起大落。然而,这句通俗的英文谚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可说是一语道尽试图对这个议题做出结论的困难性。

亚洲妇女乳癌罹患率接近西方妇女

    今天,美国的乳癌发生率曲线有稍微下滑的趋势,亚洲国家的乳癌发生率反而是在急起直追。反观几十年前,亚洲国家的低乳癌发生率是令人称羡的。到底亚洲国家的乳癌低罹患率是因为先天体质与基因的优势呢?或是後天生活与饮食习惯所致?移民至高乳癌发生率国家的亚洲妇女,仍然有低乳癌发生率。但是她们在西方国家出生长大的女儿、孙女们,乳癌机率则接近西方妇女的罹患率。这是乳癌与後天生活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的最有力证据。

亚洲饮食习惯不同於西方是大量的大豆食品

    亚洲国家的饮食习惯中,独树一帜不同於西方饮食内容之处,是大量的大豆食品。举例来说,馔食传统食物的日本妇女及中国妇女,平均的每日大豆异黄酮摄取量是25-50mg,西方饮食的平均每日大豆异黄酮摄取量则是不到3mg!这篇最新发表的大豆异黄酮流行病学研究,根据饮食问卷调查(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将平均的每日大豆异黄酮摄取量分为四组,而最高的大豆异黄酮摄取组,也只不过是大於或等於1.49mg。这样巨大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差异,令人怀疑所谓高大豆异黄酮摄取可能降低死亡率结论的正确性。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最後讨论里,指出大豆异黄酮摄取量与社经地位、教育程度、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休闲活动内容、抽菸与饮酒习惯等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特别选购豆浆、豆腐的美国人较重视健康

    笔者在美国生活起居多年,深深体会除非住家靠近中国城,想要多食用大豆食品是不容易的。在一般超市虽然也有大豆食品,如美国式豆浆及盒装豆腐,毕竟是选择有限,而且口味与价钱远不如中国城超市的售品。问题是豆浆也好,豆腐也好,都是要短时间内食用的,以免食物腐败;对於没有时间常常开车进中国城买菜的我而言,我们家的大豆食品食用率只是每两个月左右有个三五天的高峰,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大豆异黄酮摄取量仍然会落在最高组。一般会特别选择购买豆浆、豆腐的美国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教育程度,较为重视健康的生活习性-包括维持理想的身高体重指数、不抽菸、少喝酒、有良好的休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被反覆证实与减少癌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大豆异黄酮摄取量也许与死亡率完全无关。

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各种癌细胞株

    回到二十年前科学界开始对大豆异黄酮的好奇,是起始於上述的流行病学观察-亚洲国家妇女的低乳癌发生率,以及亚洲饮食中的大量大豆食品。大豆食品中的大豆异黄酮立即吸引科学界的注意。一来,在大自然界里,唯有大豆食品有高量的大豆异黄酮。二来,细胞培养实验观察到大豆异黄酮能够抑制各种癌细胞株(cancer cell lines)的生长。由於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类似雌激素(estrogen),更吸引科学界假设它在乳癌防治上的可能角色。

    大豆异黄酮可以结合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类似泰莫西芬(tamoxifen)-重要的乳癌荷尔蒙治疗药,大豆异黄酮可以结合ERα及ERβ两种不同的雌激素受体。刺激ERα会造成乳房上皮细胞的增生;刺激ERβ则有相反的作用。大豆异黄酮如同泰莫西芬,与ERβ有较强的结合,因此可能有抑制乳癌细胞的效果。但是证实一个假设,让它成为定论,而且提供给政府做为公共卫生政策措施(鼓励大豆农产、鼓励大众消费),是极端不容易的。二十年间的研究,包括几个流行病学回顾已得乳癌病人的饮食型态探讨,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是,这些流行病学报告,如果没有看到大豆食品或大豆异黄酮补给品的益处,至少也没有害处。

Dr. William Helferich研究造成大众恐慌

   造成大众恐慌的研究报告主要是因为由Dr. William Helferich在伊利诺大学的小白鼠乳癌实验结果。他的实验室将免疫系统受抑制(切除胸腺)的小白鼠卵巢切除後,植入乳癌细胞株及雌激素。因为雌激素的刺激,癌细胞很快形成肿瘤。然後,他们将雌激素移除,分别给一组小白鼠一般的食料,另一组小白鼠则在食料里添加含丰富大豆异黄酮的大豆蛋白,或是萃取的大豆异黄酮。

    结果吃一般食料的小白鼠在没有雌激素的状况下,肿瘤快速消失(因为这个乳癌细胞株依赖雌激素才能存活、生长),而吃含大豆异黄酮食料的小白鼠,肿瘤反而长大。Dr. Helferich 的实验室在2001-2006年间发表几篇相关的研究报导,结论是大豆异黄酮有可能在动物身上刺激乳癌的生长,并且可能会拮抗泰莫西芬的抗乳癌效果。

实证科学对大豆异黄酮与乳癌防治的功效是正面或中立

   有个有趣的观察是,比较天然的大豆蛋白,比起萃取的大豆异黄酮,对於乳癌肿瘤的刺激是较少的。可能的解释是,在萃取大豆异黄酮的过程中,流失了大豆里的一些可能抗癌的物质所致。Dr. Helferich的实验虽然有其他的研究机构重复类似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结论,毕竟人不是小白鼠,同样的实验是不可能施行在人身上的。而且,必须强调的是,绝大多数的科学证据对大豆异黄酮与乳癌防治的功效是正面,或是中立的。

有限又受限的一些前瞻性人体临床试验(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设计,包括给切片证实乳癌的病人开始服用大量的大豆异黄酮,经过几周之後,病人接受乳癌切除术。两个乳癌标本(切片标本、手术切除标本)的比较细胞生长指数标记,例如Ki-67染色强度,多数没有变化,少数则有下降的情况。当然短时间服用大豆异黄酮,远不同於东西方的日常饮食型态。

凡事适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

    我在过去十年间,每次病人问起有关大豆食品及大豆异黄酮的问题,可不可以食用,该不该回避?我总是告诉她们,亚洲国家的高大豆食品摄取可能与低乳癌发生率有关。我相信凡事适可而止,大豆食品也是如此。至於萃取的大豆异黄酮补给品,则是应该回避,直到有明确科学证据支持它的效用,才能受到推荐。( 03/19/2017寄自波士顿)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