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医学与文学的对话

[最後编写日期:2015/01/16]

(理查德•史密斯医师(Richard Smith,M.D.)的部落格)

 

文 / 郑春鸿 主任 (文教暨公共事务部)

 

  得到癌症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最近,英国医学杂志(BMJ)的前主编理查德•史密斯医师(Richard Smith,M.D.)总结出他的结论:「癌症死亡是最好的」。  他说,我们总有一天会选择某一种方式和世界说再见,这些方式包括猝死、缓慢发展的老年痴呆症,以及逐步器官的衰竭等等,而其中因癌症死亡是最好的一种。

因癌而死是一种浪漫的告别


  史密斯医师说:「因癌而死是一种『浪漫的告别』(romantic view of dying)。」他说,当癌症以至於不得不告别人间之前;「你可以有时间对挚爱者说再见,回想你的一生,留下最後的美敦书,或许最後一次去参观对你最特别的地方,听最喜欢的音乐作品,阅读喜爱的诗歌,并准备按照你的信仰,去与造物者相会或享受永远的遗忘。」
  「爱、吗啡和威士忌都不错。」史密斯博士写道:「但远离雄心勃勃的肿瘤学家。」他更直接指出:「让我们停止浪费数十亿美元试图治癒癌症,它可能让我们死得更可怕。」


癌症治疗是一种浪费吗?


  史密斯医师的文章在去(2014)年底发表在他的部落格之後,激起了广大的回应评论和冲击,主要来自一些目睹亲戚也死於癌症的家属,他们说,癌症是缓慢而且可怕的,很多癌症病人则对於「癌症治疗是一种浪费」的说法不以为然,而非常感谢给他们新生命的癌症专科医师。
  「这篇文章是错误的。至少这个医生可能没有因胰腺癌所苦的人住在一起过。」一死於这种疾病的遗孀这麽说道:「我的丈夫48岁确诊胰腺癌。他一直在剧烈的疼痛中生活,尤其是平躺时,让他无法入睡,只好一直在走廊或室外踱步。」她提供了不少她先生的治疗细节,这让他在诊断後多活了27个月。太太说,治疗确实给她先生无痛的生活居住,但她说,她仍然在先生的死亡创伤过程,看着他「饿死」。
  另一位评论者认为:「史密斯博士的说法是很差,写得也不好,他似乎试图批判癌证医疗是残酷,但在选择癌症作为「最好的」死,他竟然只选择了一种类型的死亡(那些他提到的),使他的整个论证是矛盾。最糟糕的是,史密斯博士在没有任何证据下断定我们应该废除所有癌症的研究。他完全没有提到在治疗儿童白血病和乳癌上,现代医学取得的巨大进步。」


全球癌症治疗与照护费用1.16兆美元


  史密斯医师对因癌症而死的「人生告别式」所写的文章,安慰了癌症病人了吗?恐怕未必。很显然地,为什麽癌症诊断、治疗、研究花费钜大,至今仍无限上纲地往上加?正因为多数癌症并人不想死,很多人宁愿倾尽所有,变卖家产,也要治疗到最後一刻;也正因此才使癌症花费「一片荣景」。
  临床医学大师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说:「 吃药的欲望或许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最大的特徵。」(The desire to take medicine is perhaps the greatest feature which distinguishes man from animals.) 全球为癌症投资了多少钱呢?世卫「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发表的「世界癌症报告」指出,2012年,癌症每年新增病例已上升至1400万人,且每年有820万人因癌症病逝。但至2032年时预料将增加至1年近2200万人得癌症,每年有1300万人因癌症死亡。
 

(临床医学大师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 说:「 吃药的欲望或许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最大的特徵。」)

  2010年全球耗费於癌症治疗与照护的费用达1.16兆美元,治疗癌症的费用负担不仅伤害富国的经济,对於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更是严峻冲击。而根据健保局最新的统计报告,健保在2012年,健保支出就有587亿点,也就是花了587亿。根据统计,目前每个人的一生(1-80岁)要准备大约30万元来做癌症治疗费用,这还是指每人平均的癌症费用,如果有1/4人最终会得癌症,那麽每一个癌症病人要为一张120万元的「癌症支票」埋单,这钱不是你出;就是国家(纳税人的钱)出。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

 

世界上除了「军火」之外,最大的生意


  每年所花的1.16兆美元癌症「保命钱」(不一定保得了命)是个多大的数字呢?也许大家都不太有概念,我们不妨把它拿来跟全球的「国防军费」相比较。根据「斯得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2年年鉴指出,全球的军费开销总共是1.735兆美元,其中美国军费是7110亿美元;中国是1430亿美元。换句话说,全人类用在对抗癌症这个单一疾病的花费,是和用在买战机、航母、坦克、飞弹及养军人的国防经费不相上下的。
每年1.16兆美元癌症都已经花下去了,这是对「希望之旅」的预付投资呢!史密斯医师,一个权威医学杂志的主编,为什麽还要对大家说,得癌症「算你福气啦!」只有两个可能,第一、他看见了癌症医疗产业的不合理发展,发现它已经忘却「救命」的初衷,早就成了世界上除了「军火」之外,最大的生意;第二、就算它是生意也就罢了,只要能把癌症病人救活,可是它的发展是那麽缓慢,它一次又一次地给癌症病人新的希望,但是它带给病人实质的帮助却远不及心中的期待。


墓志铭里才会念到美好人生的「故事」


  史密斯医师的「癌症死亡是最好的」说法,之所以引起正反两极的反映,也是可以理解的。原因不出於癌症;而是出於每一个人的人生想望不同,人对自己的生命如何「收尾」(死亡),不同的期代何只千百种,热心地去告诉大家哪一种「死法」是最「浪漫的告别」,就像去告诉人家应该怎麽活下去一样,不只失之武断,简直是讨挨骂。
  美国诗人及小说家埃尔德里奇(Paul Eldridge ,1888 -1982) 说:「念过许多墓志铭之後,会想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惟一获救之路就在於让死人统统复活而把活人统统埋葬。」(Reading the epitaphs, our only salvation lies in re¬surrecting the dead and burying the living.)。除非我们到坟墓去走一趟,或详读报纸的「文板」,从一个个死去的先人的墓志铭,才会念到美好人生的「故事」。否则每个活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有一些想做儿还没完成,想说而说不出口的话。「人生艰难惟一死」,害怕的不是死,而是这些很难收尾的疙疙瘩瘩。所谓「品质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year,缩写为QALY),认为低於5万美元(约合150万元新台币)一个品质调整生命年的疗法将被评为高价值,而高於15万美元(约合450万元新台币)一个品质调整生命年的疗法则被评为低价值。那只是公共卫生、医疗政策的参考数值。事实上,不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不同的人对自己存活下来的「价值」(或价钱),有的可以自贬身价到低於5元,根本就不想活到下一秒;有的可以自抬身价到150万美元,他宁愿花几百万吃标靶药,以求多活几个月。

 


我们的小舟正在接近的是瀑布


重点反而在於当下应该怎麽活?


  因为生命无价,医者才有存在的必要。扁鹊说,他不是能使人起死回生:「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如果生命可以称斤论两,那麽医者就只为有钱人服务,还有什麽比它更无聊的事呢?
  医师一生能救活的人不多,大多是替人暂时解除痛苦。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韩愈《李元宾墓铭》) 得了癌症固不必然会死,但因为癌症治疗困难,病人往往会感受到濒死的风景,反而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美国着名女散文家雷普利耶(Agnes Repplier,1855-1950)说:「现在的疾病和过去的疾病几乎没有什麽相同的地方,除了我们会因之而死外。」(The diseases of the present have little in common with the diseases of the past save that we die of them)。人生到最後终究得找一种病来得,做为告别人间的出场证明。既然结局是一样的,至於选了哪一种病,也就不那麽重要了。重点反而在於当下应该怎麽活?

活得更好,才是美好告别的最大保证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唯有认清我们会死亡这个事实,我们的生活才能活得更精彩。显然地,癌症在帮助我们认清我们会死亡这个事实上,功劳不小。他给人带来的幸福,不只如史密斯医师所说的「你可以有时间对挚爱者说再见,回想你的一生,留下最後的『美敦书』,或许最後一次去参观对你最特别的地方,听最喜欢的音乐作品,阅读喜爱的诗歌,并准备按照你的信仰,去与造物者相会或享受永远的遗忘。」而是让我们在这段音乐家黄友棣先生所说的「留堂的日子」中,活出更美好的见证,不论你被上帝「留堂」(大家都放学了,被老师留在教室不能回家的孩子)两个月、两年或十年,李白《拟古》云:「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死而不朽,孰谓之夭?」怎样活得更好,才是美好告别的最大保证。
 

(黄友棣先生自称「留堂的孩子」,他的名曲从不支取版税、稿费,全部捐给人类。)

 

不埋在活人的心中就真正死掉了


  癌症病人经常有病前不同的人生观。作家萧乾在《关於死的反思》中说:「死亡的必然性还使我心胸豁达,懂得分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性质和分量,因而对身外之物越看越淡。」鲁迅《朝花夕拾•无常》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 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都颇能道出癌症病人生命的转折。过去视为珍宝的今如蔽席;原来看做恶人的眼前似乎也不再那麽嫌恶。很多癌症病人的生活过得比病前积极努力,因为体悟到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生的价值和死的意义。就如鲁迅在《华盖集续编•空谈》所言:「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目中,那就真真地死掉了。」总想做一些让别人怀念,也让自己感到安慰的事。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给死亡最高的礼赞)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在《丧钟为谁而鸣》(又译为《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他说;「死亡,只有在拖延时间、痛苦之至、令人难堪这点上才是坏事。」他的说法倒是呼应了查德•史密斯医师。英国作家亚•史密斯《梦乡》「动物也如我们一样会死;但是唯独我们知道自己必定会死,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成其为人。」给死亡最高的礼赞。从自然科学看来,死,不过是把我们从自然那里借来的财富还给自然罢了。换句话说,那些贪恋生命,套句歌德的说法,「研究不死之道,是上流社会和无所事事的人的事情。」叔本华也说,想长命百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浅薄的念头。有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得好:任何人活得越长,经历的邪恶便越多。

生命有个了结是件好事

  因此,曰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在他着名的《人生论》中这麽说;「只有在我们想活命的时候,死神才显示出恐怖的威势。当生命批准我们可以以死来解脱的时候,死神就变得无可奈何了。」死亡,似乎是可怕的,但死亡总是在生者的心田里播下最有益的丰收的种子,腐朽和神秘之种能结出生命和理解之果。臧克家《死》里说,「对多余的废料,死是过滤;对痛苦的人,死是逃避;对真实的工作者,死就是休息。」
  的确,死亡揭示真理不只一端,武侠小说家古龙笔下的英雄豪杰何其多,但他眼中的死亡又是如何呢?《大旗英雄传》里说;「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借死亡逃避了痛苦和责任,又有谁知道奋斗求生的决心,远比慷慨就死的豪气还要勇敢得多,还要困难得多。」他在《淀花洗剑录》也说;「引刀一死,并非勇者的行径,而是懦夫所为,只因引刀一死,要远比挣扎求生容易。」莎士比亚《皆大欢喜》 指出;「奋战而死,是以死亡摧毁死亡;畏怯而死,却做了死亡的奴隶。」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在《道德箴言录》指出;「 很少有人认识死亡。人们通常并不是靠决心,而是靠愚钝,靠习惯来忍受它。大多数人赴死只是把它看作一件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我们的小舟正在接近的是瀑布


  这麽说,不是指人活着非得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不虚此生。事实上,只要在平常生活中,处处「在小事上忠心」也可以是精采的人生。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沈从文在《潜渊》中告诉我们;「所谓活下来「四平八稳」的人物,生存时自己无所谓,死去後他人对之亦无所谓。 但有一点应当明白,即『社会』一物,是由这种人支持的。」正像劳累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年过半百之後,生命之河的拐弯处袭来的每一次风雨,都告诉我们,我们的小舟正在接近的是瀑布。


死,并不是那麽容易安排的节目


  死,并不是那麽容易安排的节目。因为人只有一次死亡的机会,想死得髙尚的机会并不天天都有,只有心灵高尚的人才能得到它。很多人说,他最大的希望是无忧无虑,睡着睡着就这样死去,这种愿望不是奢求,也未免太过无聊。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在《迁居的日子》里提醒我们;「记住,死就是一个伟大的搬家日!」试问,有人会在忙碌的搬家日,搬着搬着,就睡着了,不知自己被搬到哪儿吗?很多人到临终的时候方才悟得人生的意义,在世一生,末了还是「死」这个「伟大的搬家日」给自己悟出了生之真谛。布朗宁说;「我们都在对我们本身的疗法反其道而行,因为「死」才是一切疾病的疗法嘛!」(We all labour against our own cure, for death is the cure of all disease. )。人在死之前,容或很多事都已经无法补救,但是未死之年,怎麽说,还是充满机会的。一但两腿一伸,就如杜思妥也夫斯基说的;「死,是将我们所有的秘密、阴谋的面纱揭开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人说的盖棺论定。

(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认为死亡不过换一个冥地居住,又有何妨。)

 

前四十年是本文,後四十年是注释


  哥伦布是凭着理想和信念发现了新大陆的,而绝不只是靠航海图。根据法国文豪雨果的说法;「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在他的诗集《路畔旅舍的故事》里写道;「我们来到人间 / 赤身裸体 / 一丝不挂 / 我们浪迹天涯 / 艰辛作伴,忧愁随驾 / 我们退出世界 / 何去何从,无人作答 / 但若今生今世无惆怅 / 换一个冥地又有何妨。」不管你来不来得及打招呼,死亡说到就到的,大搬家换大厝,日子不是人订的。人生如文,前四十年是本文,後四十年是注释。此刻,你已经从生存法则,进入生活法则。八十岁才准备找一个癌症来得吧!这时候你的人生大块文章才刚写完,癌症成为你为书写自序後跋的脚前灯、路上光。它才是上帝给你「化了妆的祝福」。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