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年轻医师成长的成就感

[最後编写日期:2014/07/31]

 

文 / 赖其万医师 (神经内科)

  一位目前已是第二年专研医师 (fellow)的学生来访,告诉我一段故事。她说去年当她结束住院医师训练以後,到外院接受第一年内科次专科训练,因为门诊看病比较仔细比较慢,而遭受到一位脾气较急的候诊病人向医院投书。院方要求她针对病人的控诉提出答辩,当她看完病人的投书时,心中非常气愤,一时无法定下心来回应病人的「无理取闹」。但回家的路上,她再把这份投诉拿出来看时,突然自问,「如果赖教授接到这样的信,他会怎样的回应呢?」就这样子,她开始反思,回到家後就心平气和地写出她的「回覆」。
  想不到过了不久,她接到内科主任来电,心里以为一定是主任要对她训话,但没想到主任居然亲切地对她说,「你对病人写出的回应是如此真诚,使我非常感动。」接着她很客气地告诉我,在过去三年的住院医师训练中,她请教过我有关医病之间的困扰,使她获益良多,而在医病沟通方面也学到不少。她还带来一瓶薄盐酱油,说她希望能让我吃得更健康,使我备感温馨。
  晚上在书房里不觉又想起这位学生的来访,才想起她曾经因为一位愤怒的病人拒绝与她说话,而就教於我。我依稀记得後来我也把那个案的心得写出,刊登於「杏林笔记」。於是我就打开电脑,找出这篇写於2006年 3月以「进入病人的世界」为题的文章,而找回了这段记忆。
  这是一位50几岁的病人,30年前在耳下腺长了一个瘤,开刀结果是良性,而後一直没有再做任何追踪。十年以後才发现这个瘤已变成恶性,而在辗转到我们医院时,已发生癌细胞转移的现象,经过化疗以後,有一段时间还不错,但後来情况恶化,两年来接受几次相当强烈的化疗,仍然毫无起色。後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肋膜以及心包膜,而使他讲话、走路都很喘,几次开刀引流的手术也只是给他暂时性的纾解,而最後一次的开刀未能如愿地帮他解除痛苦,令他感到非常愤怒,而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变得冷漠、敌视,并且拒绝任何对话。
  我与这位住院医师一起到病房看他,与他说了快五分钟,他也是一句不说,甚至连看我一眼都不看,最後我诚恳的告诉他,他对於医者的无能为力所感到的愤怒是可以完全理解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步上生命的最终旅程,而他能有勇气接受各种治疗,也实在不简单。我们一般人都无法预知自己什麽时候会死,对我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希望在我面对死亡时,没有後悔、没有畏怯,而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就这句话,跨过了医病之间的鸿沟,他开始慢慢与我们展开交谈,而後回心转意,平静安祥地度过最後的几天,家属也因此而非常感激我们。
  我最後写道,「这位病人给我与这位年轻医师留下很珍贵的学习经验---唯有能够找到与病人共同关心的主题,才有办法真正体会病人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今天才真正领悟到唯有透过这种「同心共感」(empathy),我们才能真正的进入病人的世界,而帮忙他们找到心安。」
  如今三年半过了,今天这位年轻医师告诉我的故事,印证了她的成长,而使我心中感到无限的欣慰。
  隔天一大早我打开电脑发现一封来自这位学生的问候,「在我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候,您总是会悄悄的出现在我的眼前,告诉我可以怎麽做----- 虽然您并不知道您有这项特异功能。」我发现我热泪盈眶,又再次觉得十一年前回台的决定是对的,能够在国内帮忙年轻医生的成长,使我找到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转载自经典杂志杏林笔记专栏)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