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平台」重建彼此的尊重与信任

[最後编写日期:2016/06/17]

我们希望听到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大众过去的医疗体验、温馨的感受,可以让我们见贤思齐;不理想的地方,可以让医疗人员虚心检讨而改善。

文/赖其万(医师,现任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

近五年来,我听到有些满怀兴奋进入医学领域的学生,因为看到老师、学长在医疗之路遭遇令人心寒沮丧的打击,而渐渐希望幻灭,甚至发出「悔不当初」的感慨;我也听过有些年长的医学生提出各种理由,劝退将来想报考医学院的学弟妹。此时,不由得令人担心,如果台湾聪明又有爱心的青年,再也不选择医疗这条路,那麽台湾大众将来会得到哪种品质的医疗照顾?

回国十几年来,在医学教育上,我看到各医学院为培育良医而努力,当我有机会访问各教学医院时,也常由学生口中得知,他们感动於典范老师兢兢业业地为病人服务。然而看到台湾医界目前内、外、妇、儿「四大皆空」的事实令人担心,我们再也不能不进一步追问,到底是怎麽样的医疗政策、医疗系统、医疗环境,导致多少曾经充满理想进入医界的新鲜人慢慢改变初衷?

半年以来,我们几位有心人:老、中、青三代共七位医界人士,以及三位「非医界」人士(一位是身为病人的文学家,一位是病人家属的音乐家,一位是常常帮忙病人与家属的神职人员),几次聚谈後发现,我们急需在台湾重建医病间彼此沟通的平台,期待透过了解问题的症结,而恢复台湾曾经存在医病之间的尊重与信任。我们深知医病关系确实不同於一般人际关系:医疗人员与病人、家属在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鸿沟;彼此首次的接触通常是因为病人病痛在身、有求於医生的不对等关系;医病间有时涉及隐私;疾病的预後含有不确定性;以及有些医疗环境(尤其是急诊处或加护病房)医病之间更加紧张。台湾还有其特殊性,包括中国、日本的父权思想影响台湾人对医师的看法,及民众相信西医、中医、民俗疗法等差异相当大的医疗理论,最後还有台湾全民健保的影响,种种因素下,台湾的医病关系与国外不尽相同。

我们的目标是促成医病双方展现诚意,让对方了解各自的立场情况,降低医病之间认知的差距,从而改善民众的就医态度以及医师的看诊行为,期待能够减少医病之间的误解和纠纷,并因而带动医疗政策(如健保的给付制度、审核制度、转诊制度,以及研究如何改善目前医疗人力之严重不足)、医疗环境(如医疗机构业绩的压力与医疗品质的不相容、「血汗医院」现象)、医疗系统(医学院与教学医院需更重视医师用於教育的心力)以及医疗品质的改善。

我们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建立「医病平台」的专栏,期待这个平台的「平」字,代表医病双方在此可以平等的对话,让医疗人员真正了解病人及家属在想什麽、期待什麽,或是对过去的就医经验有哪些感激或遗憾,同时也让病人与家属有机会了解医疗人员行为背後的想法和逻辑。我们希望在这个可以促进医病互相了解的共同园地,让双方看到自己的盲点,改变个人的医疗行为,并透过蒐集议题,进而从政策和教育着手,改善台湾的医疗环境。

我们希望各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理、药学、营养、医学检验与生物技术、公共卫生、职能治疗、物理治疗、社工、临床心理、谘商心理、呼吸治疗、助产、语言治疗与听力等,都能够在这平台上分享您所经历过的医病之间问题与个人看法。在当今科学发达、高度分工的医疗环境,不同医疗专业成员的重要性,以及彼此的尊重与合作,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所不可忽视的要素。

我们更希望在此听到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大众过去的医疗体验、温馨的感受,可以让我们见贤思齐;不理想的地方,可以让医疗人员虚心检讨而改善。同时我们期待听到社会大众对医疗的期待,包括医疗的可近性、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医院的管理与政府的医疗政策。这些都将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培养医师的医学教育机构或更高的政府单位非常重要的资讯。

我们衷心希望在这医病共同的园地,以真实的故事打破医病之间的藩篱,帮助彼此了解不同立场的感受。我们期待可以在避免人身攻击或个人标榜的氛围下,进行建设性的讨论,从而增进医病之间彼此的尊重与信任。我们冀望听到医疗人员分享,他们如何鼓励病人愿意向照护者倾吐他们的感受,增加病情的了解,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好的成果;也希望听到病人与家属分享,因为生病而产生的情绪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医病关系的意见。透过倾听双方的看法和感受,进而能够领悟医生固然要有医德,但病人也要有「病德」,如此才能有医病双赢的理想医疗成果。

我们更期待,在这专栏大家可以分享一些困难的医疗情境:医疗人员对医疗失误如何据实以告、道歉,而得到病人与家属的谅解;在病人面临生命末期时,如何鼓励病人、家属与医疗人员坦诚相见,而使病人能自主地规画有限的人生,同时也可以避免无用医疗的资源浪费,与无意义地延长病人痛苦的残忍。同时我们也期盼台湾社会大众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培育未来好医师的工作,愿意以你们的病痛,教导医学生培养对病人痛苦的敏感度,而学习到医疗的精粹。最後我们希望透过这个医病平台,促使台湾的媒体了解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传播正确医疗知识,以及杜绝不实医疗广告的重要性,期待媒体能够制作更多促进正向医病关系的节目。(【医病平台】投稿,请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数 1500-2000。)
 

TOP
Copyright © 医疗财团法人辜公亮基金会和信治癌中心医院 台湾 台北市北投区立德路125号 电话:(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