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与「四要」
「梁春姬事件」很明显地表达民众对新闻报导的严肃期待。我们以此来看「医疗」这一个行业。报业有张氏的「四不」;医业本质上也有「四要」…….
文/ 郑春鸿
前一阵子,台湾电视的一名女主播,藉金正日死讯穿扮成「梁春姬」模样播报当日新闻,引起观众极大的反感,女主播因此而下台。这样的「大胆演出」谁都清楚,一定是整个新闻部的规划,岂料女主播事後竟说,是她一手自导自演,新闻主管都不知,你相信吗?
这个「演出」,很容易就联想到「全民最大党」综艺节目。这位新闻女主播扮成「梁春姬」的演出,和「全民最大党」的节目可以说如出一辙,女主播「演」得还不错,为什麽她就反而得到的是观众的嘘声而不是掌声呢?
道理很简单,「全民最大党」邰智源等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他们是「演员」;而这一回扮成「梁春姬」模样的人,她是新闻部的「记者」。前者是综艺节目;而後者是新闻节目。
当我们看「全民最大党」时,希望从「演员」影射的新闻人物所做的「表演」中,看到他们对新闻事件反讽的诠释,这种分身式的表演,所呈现的,有时反而比新闻本身表现得更「真实」。从新闻学上来看,「全民最大党」的表演,应归属於「新闻评论」类,类似CoCo画的政治漫画;至於女主播当天做的是「新闻报导」。观众和读者对新闻报导真正心中的期待,仍然是严肃的、客观的、公正的、中立的;更高的标准,我们可引用知名报人张季鸾在因《大公报》获得密苏里大学表扬时,对舆论本质的诠释:「不党、不私、不卖、不盲」。新闻记者之所以被称为「无冕王」,新闻事业之所以被高举为「第四权」,正是因为他所发出的是「正义之声」,倘非如此,新闻记者只报导一些八卦、花边、甚至被人收买,只报导经过刻意设计的「业配新闻」,这样的新闻记者就不再是新闻记者;而只是新闻人物摇笔杆的「工具」。
不可讳言地,因为媒体的「商品化」,台湾民众已经对「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已经相当程度地失望。「梁春姬事件」很明显地表达民众对新闻报导的严肃期待,值得关注。
我们以此来看「医疗」这一个行业。报业有张氏的「四不」;医业本质上也有「四要」:1) 要提供有效的的治疗( effectiveness );2) 要因病人而存在的 ( patient-centeredness );3) 要适时地提供服务 ( timeliness ) 以及4)要一视同仁对待病人( equity )。如果一家医院或一个医师,不能做到这四个目标,就等於放弃自己的志业的价值。一个以争取最高利润做为目标,把医疗当成商品,不站在有效治疗病人,提供适当医疗的医院;一个没有底薪,把医院当成「打工」的地方,把病人看成抽成的对象,「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医师;一个病人需要他,很不容易找上他,就算找到了,只能草草对话三分钟,不能真正帮上忙的医师;一个欺贫重富,对不同病人差别待遇的医师。基本上,他已经背离了所司职业的本质,无法得到病人及家属的敬重。
一言以敝之,不能坚持「四不」的新闻记者;和不能坚持「四要」的医院和医师,得到的一定是嘘声,不是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