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成長

[ 最後編寫日期:2022/04/11 ]

重要計畫

疼痛控制計畫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疼痛是癌症病人常見的現象。KF-SYSCC創院時就成立疼痛控制團隊,由麻醉科醫師領導。從本院第一位住院病人開始做疼痛諮詢。KF-SYSCC是台灣第一家實施「自控式病人止痛」(PCA)的醫療院所,而且,在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的協助下,也是第一家實施新版癌症病人麻醉藥品使用管理條例的醫院。KF-SYSCC也將長效型嗎啡,如,MS-Contin(又稱MST),引進台灣。

KF-SYSCC遵從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步驟式原則,經過多年的院內教育,醫師與護理人員逐漸具備正確的疼痛控制觀念,也已把更新的疼痛評分表加入對病人的例行評估中。

醫學物理科的成立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有異於台灣其他醫院,KF-SYSCC的醫學物理科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而且,從創院之始,就是由在美國癌症中心服務多年,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學物理博士負責,責任範圍遍及全院。二十年來一直運作良好。放射診斷科、核子醫學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品管皆受益於此部門之協助。隨著放射腫瘤學在技術上的進展,由二度空間發展到三度空間,從手工置放保護性的鉛具到電腦主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以及2007年的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GRT),醫學物理科所提供的協助是無法衡量的。

隨著IMRT與IGRT的問世,對於治療部位劑量得以增加,治療範圍外的劑量得以減輕。醫學物理科是確保放射治療與影像診斷品質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這項工作是由在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服務多年的徐椿壽教授負責。

品質促進措施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KF-SYSCC於1997年7月1日加入馬里蘭醫院協會品質指標計畫(MHA-QIP)。後來,我們將本院的品質監控計畫擴展至MHA-QIP之外並納入癌症特定指標。從KF-SYSCC創院起,即制定品質促進計畫做為確保照護品質的根本,並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工作目標。由院長所領導的品質促進會議隨即成立,每週都有品質改進的相關會議。

第一個與照護品質相關的委員會–感染管制–隨著醫院的開始運作而成立,在KF-SYSCC的早期,該委員會每兩週或每月開一次會,搬到永久院址後,開會頻率改為每季,或在需要時召開臨時會議。品質促進會議同時檢討品質促進政策失敗與成功之處,於1998年成為全院性的委員會,目前每兩個月開一次會並要求全院醫師及行政主管出席。死亡與併發症檢討會議每週開一次會,由內科與外科輪流,在這些會議中,由主治醫師針對其參與照護中產生非預期去世或發生併發症的病人,提出報告與檢討。

品質監控之前瞻性資料庫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1995年,創院五年後,KF-SYSCC及建立了一個資料庫系統,將所有在KF-SYSCC全程治療的病人建立檔案,將臨床發現、檢驗數據、病理資料、治療細節以及存活率資料,做前瞻性的收集。此一資料庫有助於治療品質的評估,也是促進KF-SYSCC的進步,所不可或缺的寶貴資訊。它讓本院得以設立由Walter Shewhardy於1930年代、以及Edwards Deming於1950年代提出的機能性的PDCA品質促進作業模組。前瞻性資料庫是KF-SYSCC不斷改進的基礎。

此資料庫目前稱為癌症資訊系統(CIS),並且與醫院資訊系統(HIS)連結,對各個多科際整合團隊所進行的研究有無限的價值。

洗手計畫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各方面的研究都一再證實洗手可以降低院內感染。對於降低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機率更是必要。這類感染在台灣主要的醫療院所發生率都在70%以上。1997年8月2日,KF-SYSCC搬入現址,每隔兩間病房外就有一個洗手檯。有如此方便的設備,就能要求護理人員與醫師在探視病人前後洗手。門診區的每一間檢查室也都有洗手設備。自從台灣爆發SARS疫情後,每間病房、門診的走廊及電梯前,都裝有酒精洗手設備。對護理人員與醫師做洗手監測,並發給標識讓他們佩帶在身上,提醒他們看病人時洗手的重要性。KF-SYSCC是全台灣MRSA感染比例最低的(低於27%)的醫療院所。KF-SYSCC雖然目前使用床數在200床左右,但其洗手設備共有一千多部。

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監測計畫與負壓隔離

如前述,台灣MRSA感染率偏高,透過經常洗手來預防是改善感染率的首要步驟。一旦在病人身上偵測到MRSA,即刻啟動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病人被安置在單人的隔離病房,門外有特定的準備室來穿戴隔壁袍、口罩、手術帽及手套等。對於透過空氣傳播的感染性疾病,例如開放性肺結核,則有配備雙層HEPA空氣過濾網的負壓隔離病房。

藥物治療監控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在KF-SYSCC,藥物治療監控(TDM)一向被視為是良好的病人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最初的七年間,醫院委託鄰近的一家檢驗室提供本院氨基苷類(aminoglycosides)、茶鹼(theophylline)、毛地黃(digitalis)、雙苯內醯脲(phenytoin)等藥物血中濃度立即的檢測服務。1997年KF-SYSCC搬到現址後,TDM納入為KF-SYSCC院內檢驗室提供的例行服務。這類快速的服務非常重要,因為,例如氨基苷類(aminoglycosides) 的使用,除非病人有禁忌症(如腎功能嚴重不全、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本院也建議使用每日單次劑量的給藥方式,可以到更好的療效與更低的副作用。本院也建議使用每日單次劑量的給藥方式,做為更進一步的防範。

本院更於1998年建立PDCA(計畫、執行、檢測、行動)作業準則,來加強對每一位投與aminoglycosides的病人做血中濃度的監控。實施此一作業的結果,到2003年發生藥物相關的腎毒性發生率降低至0.87% (即1,715位使用aminoglycoside的病人中只有15位病人有血中肌氨酸干升高)。2003開始這個比例一直維持在1%上下。

急性冠心症及其他病人的轉診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雖然KF-SYSCC照護的是癌症病人,但是癌症病人也有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院內專科醫師無法處理的急性疾病。當這些情形發生時,需要能夠及時地轉院到距離最近的適當醫院。因此,本院預做準備,與台北地區數家醫院形成轉介聯絡網,並且制定標準操作準則,能夠在15至30分鐘內,將有緊急情況的病人由專人陪伴以救護車轉送到鄰近的醫院。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及安寧療護計畫

文/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放棄急救

1990年KF-SYSCC引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觀念,讓有此意願之癌末病人及/或其近親預先簽囑DNR意願書。無意義的插管以及其他不當的生命延續措施,也隨著此一意願書的簽囑而降低。過去二十年來,KF-SYSCC持續不斷地向新進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宣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真正涵義。政府也於2000年立法,2002年修法為現行法律。KF-SYSCC承諾其所照顧的病人於進入癌症末期時,都能得到所需要的病床與生命末期輔助性的照護。對於居住在大台北區、車程可及的病人,我們也提供居家護理。

安寧療護計畫

KF-SYSCC三位安寧療護專科醫師與疼痛控制小組、身心支持小組與社工帥密切合作組成的安寧療護團隊,協助腫瘤內科醫師及腫瘤外科醫師照顧癌症末期病人。團隊每週開會一次,討論包括真相告知及支持病人家屬渡過其父母、配偶或子女臨終與過世等全方位的議題。

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及預防性護理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根據研究證實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不但可減少術後抗生素的使用,又可降低抗藥性產生,並且節省醫療費用。本院於1997年開始引進手術前後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的概念。KF-SYSCC過去十多年,在感染科與外科成員的協助下,KF-SYSCC所有的外科醫師逐漸養成正確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的習慣。

病人跌倒與褥瘡的預防

KF-SYSCC開院以來,就實施預防病人跌落與褥瘡的措施。而且,每增加一床護理人員就需要更加注意這些問題。KF-SYSCC的護理人員持續嚴格遵守病人安全照護準則,保持高度警惕,並對相關資料做成記錄,如有疏失,部內將做自我監測與品質管理的檢討。

發疱性化學治療引起之皮膚潰瘍

在KF-SYSCC 靜脈注射化學治療藥品一直是護理人員之職責,需要密集的訓練,而護理部也把此一職責視為最重要的職責之一。護理部主動推動加強「預防化學藥物注射滲藥事件的發生」的計畫,目前,已經把化學治療藥物所引起之注射部位皮膚潰瘍降到零發生率。

周邊植入中央靜脈導管

在KF-SYSCC,「周邊植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已經佔全部人工血管的1/3至1/4。1998年,當PICC被證明可以降低感染機率並且病人接受度升高後,本院開始實施這一個計畫,讓全院熟悉「周邊植入中心靜脈導管」取代造口的好處。至今,本院已經置入4346條導管,總感染率:0.61/1000(植入導管的總日數為438385天)。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