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过生活,活得老、活得好
(高树摄)
「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长寿因子,譬如稳定的婚姻以及亲密的友情,还有处理逆境的态度,譬如,乐观积极地面对,而不被压力打倒,能够承担又能放下,都与活得长、活得好,有密切关联。……
文/ 黄达夫 院长
从古至今,长生不老是人人感兴趣的课题。在1940年代,抗生素尚未发明,人类平均寿命不到50岁,到了1970年代,则进步到将近70岁,根据预测,今天出生的婴儿,他们的平均寿命将可达到百岁。
根据全球开发中国家人口的研究,年龄超过90岁的老人家,当中约三分之一失智,三分之一认知退化,这些老人的照护,将造成家庭、社会不小的负担。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高龄老人却能维持不错的身心状况,过着有意义的日子。因此,专家学者试图去了解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希望从这些人的经验找到减缓老化的方法。
老化速度操之在我
最近,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结论令人振奋。这些研究的共同发现是活得长又活得好的高龄老人,大多与他们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有关,遗传的影响反而比较少。表示老化的速度与品质好不好,往往是操之在我。
其中一个「The 90+ Study」研究计画,想了解老化是否可以预防?是否可以经由改变人的行为来延长寿命,同时减少失智与失能。
研究人员追踪了超过1600位逾90岁的高龄老人,他们每年拜访老人两次,并为他们做身体检查,包括神经学与神经心理学等身心机能的测试,做脑部影像检查,并详细纪录这些老人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以及病史、用药史等等,过世後,这些老人还同意捐出大脑做解剖,这个研究持续了15年,最近发表它的研究成果。
80年研究终於出书
另一个研究,则追踪一群认知与记忆与较他们年轻一、二十岁的人相当,但生理岁数则超过80岁的老人。
再加上着名的哈佛精神科医师George Vaillant,自1938年追踪268位哈佛大二学生,到今天已届80年的研究(Harvard Grant Study),Vaillant医师共出了两本有关此研究的书「Aging Well」及「Triumphs of Experience」。
上述研究都发现「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长寿因子,譬如稳定的婚姻以及亲密的友情,还有处理逆境的态度,譬如,乐观积极地面对,而不被压力打倒,能够承担又能放下,都与活得长活得好,有密切关联。
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的行为,如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维持正常的体重,没有抽菸、酗酒等坏习惯等。
酒、咖啡不用全戒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及饮用咖啡的人比完全禁酒、禁咖啡者长寿,而且,70岁以後,体型微胖者反而比消瘦体型活得长。显然,一个人只要有所节制,长寿并不意味必定得剥夺人们生活的乐趣。
看到这些研究结果,也许只不过印证了一般人早就具有的生活常识。只是,有了科学证据的加持,就会增加我们律己的动力。